English

安徽农大“四项工程”服务新农村建设

2006-11-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李陈续 我有话说
本报讯(记者李陈续)近日,安徽省委常委、副省长赵树丛和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司长杜占元在安徽农业大学校园里,为该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揭牌,宣布安徽第一个以高校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放式、专业性研究机构开始启动。安徽农大党委书记吕绳振教授介绍说,成立研究中心,是学校主动服务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诸多行动中一个,安徽农大的目标是把学校建设成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为安徽新农村建设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支撑。

安徽农大是一所以农林学科为优势、以生命学科为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方向,坚持在科技开发大别山和服务地方经济中培育优势特色学科和高素质人才,逐步形成了以“大别山道路”为标志的办学特色。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学校开辟的新领域,提供的新机遇,安徽农大积极探索农业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途径、新模式,规划并积极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大别山道路”拓展、农民素质教育和农村发展战略和规划研究“四项工程”服务新农村建设。

依托学校雄厚的科研资源,安徽农大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支撑和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学校积极参与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构筑知识创新平台、技术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建设安徽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全国区域创新中心。围绕安徽省“八大重点产业”、“十大优质农产品基地”持续发展的重大、关键、共性和“瓶颈”技术,实施重点科技攻关;围绕农业产业化骨干(龙头)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联合研发和转化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以产业化项目、农业综合开发等科技与产业项目为纽带,加强先进实用技术的组装配套和集成创新;围绕地区特色资源开发和特色产业的形成发展,加强自主创新,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以“一村一品”的关键技术为重点,研究、开发、转化、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实施“大别山道路”拓展工程,推进产学研结合。安徽农大按照“双向互动、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谋发展”的原则,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丰富“大别山道路”的内涵,拓展外延。学校建立和完善校县(市)协作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强校县(市)合作,逐步建立以政府指导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的校县(市)协作协调机制,实现校县(市)之间的深层次、多方位、可持续的合作。以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通过共建研发中心和教学科研实验示范基地,联合申报、承担科技项目等途径,逐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战略联盟。同时,积极组织力量以小麦高产科技攻关工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粮食丰产工程、成果转化项目、富民强县工程、科技入户工程、丰收计划、科技扶贫项目为载体,加强农村实用技术的组装配套和集成创新。

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工程”,加大培育新型农民的力度。安徽农大是最早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高校之一,为服务新农村建设,学校主动协助省直部门和市县实施“阳光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培养和造就数以万计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安徽农大还积极建设远程培训网络平台,加大实用技术网络课件开发力度,力争尽快实施“新型农民远程培训计划”。同时,学校为农民专业协会、农村中介机构和经纪人以及农业科技型企业提供专项指导和培训,参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业科技传播。

实施“农村发展战略和规划研究工程”,促进农村协调可持续发展。新成立的“安徽农业大学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就是这项工程的重要内容,研究中心整合、集中校内优势资源,促进学科交叉与优化,聘请著名专家担任兼职教授和著名学者组成学术委员会,集中力量围绕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开展研究;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实际,从战略高度开展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和设计等研究,从产业发展、环境保护、文化建设等多个层面探寻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规划服务、政策咨询和智力支持。同时实施的还有实施“百乡千村行”调研计划,开展大规模的新农村建设主题调研,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逐步建立起全省所有行政村的地理、人文、经济、社会等资源数据库,为农村社区发展和各项研究、决策提供真实翔实的数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