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思维新草原

2006-12-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高平 我有话说

喝的伊利、蒙牛牛奶,穿的鄂尔多斯羊绒衫,吃的内蒙古草原的牛羊肉,听的《吉祥三宝》等蒙古族流行歌曲……不知不觉中,我们的生活中感受到了来自内蒙古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强劲态势。

早在1987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内蒙古有广大的草原,人口又不多,今后发展起来很可能走进前列。1999年,江泽民同志指出

:力争使内蒙古成为我们国家下一个世纪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2003年,胡锦涛同志指出:做好内蒙古的各项工作,不仅关系到内蒙古2300万群众的福祉,而且对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具有重要意义。

几代领导的期望给内蒙古注入了不尽的发展动力,也指明了发展思路。近几年,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总体要求下,内蒙古摸索出加快发展的新思维――草原减负、三化互动、文化大区。新思维带出新草原。

草原减负,保护好祖国的北方生态屏障

2000年,本报记者杜弋鹏采写的报道《这样的丰收岂能再要》在内蒙古引起轩然大波。当年内蒙古牲畜头数突破7000万头只,政府召开了隆重的新闻发布会。记者针对牲畜头数丰收,但草原沙化、退化严重,草原载畜量过百倍地超过草原的承受能力,对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的“掠夺性”生产方式提出质疑。当时有关部门指出报道否定了内蒙古的草原畜牧业,要兴师问罪。

但大多数专家给记者打气。内蒙古大学生态学教授刘钟龄就指出:1958年以来,在草原腹地曾发生了几度开垦草原的浪潮,进行粗放的耕作经营。“文革”期间,“以粮为纲”、“牧民不吃亏心粮”的政策误导下,滥垦草原。上世纪80年代,又在向草原要粮的指导思想下扩大草原耕地。90年代,在“增草增畜”的口号下开垦草原种植玉米。这些都是草原发生荒漠化的重要原因,是值得记取的历史教训。

痛定思痛,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内蒙古发展草原畜牧业的思路发生重大转变。将草原的功能定位由“生产型”转向“生态型”。内蒙古提出的口号是“保护好祖国的北方生态屏障”。

生态建设也是基础建设。内蒙古一方面推行“禁牧、休牧、轮牧、舍饲”畜牧业,一方面加大草原保护建设力度,实施“退耕还林还草”。2001年,试点禁牧的地区才2个,到2004年,全区所有的地区都实行“禁牧舍饲”,80%的草原开始放假休养生息,不再承担生产任务。

目前内蒙古草原植被大面积恢复,生态环境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可喜局面。

三化互动,早日实现走进全国前列

经济永远是和谐的基础。经济落后的民族地区如何更快地发展起来?2003年,内蒙古提出了“三化互动”战略,即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互相促进带动。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几年前是一个只有十多万人的小县城。2003年开始,他们依托当地丰富的煤炭和化工资源,全面启动“三化”。

建起8个工业园区,每个工业园区就是一个小城镇,大批农牧民培训后被安排进工厂上班,有的进入社区做服务业生意。农牧民进城后,留下大量的土地进行生态建设,大面积种植长年生植物沙柳、沙棘、柠条,工业园区的企业再加工沙柳、柠条造纸造板材或沙棘保健饮料,形成生态建设、生态移民、工业加工、城市建设、服务就业的良性互动。

目前,东胜区城区面积扩大了2倍,人口扩大到40万人,生产总值由“三化”前的35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27亿元,财政收入增加到30多亿元,成为内蒙古第一区,进入全国百强县第25位。

扶持发展伊利、蒙牛产业化龙头企业,这两大企业带动了200万户奶农发家致富,也为其他省区提供了100多万人从事加工、运输、包装、经销等就业岗位。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说,没有工业化,城镇化就没有发展基础和保障,而没有城镇化,就吸纳和辐射不了农牧区。内蒙古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生态脆弱,必须把生产要素、生活要素、基础设施要素、人口向条件好的地区转移。“三农”问题用“非农”办法解决,一是农牧业的问题要通过工业化加工来解决;二是农村牧区的问题要通过推进城镇化来解决;三是农牧民问题要通过转移和减少农牧民来解决。

三化互动思路的实质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工促农城乡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正是三化互动的思路符合了内蒙古的区情,经济发展顺畅起来。内蒙古生产总值连续4年增速居全国第一,由2000年的1539.12亿元增加到2005年3895.55亿元,在全国的位次由第24位上升到第19位。人均GDP突破2000美元大关,进入全国前10位。全区财政总收入由2000年的155.59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536.36亿元,增长2.45倍。财政对科教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领域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强。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5129元增加到2005年的9137元,年均增长12.2%;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38元增加到2005年的2989元,年均增长8%,增幅居全国前列。

放射草原魅力,建设民族文化大区

2005年,在世界音乐殿堂维也纳金色大厅,世界马头琴演奏大师齐・宝力高的专场音乐会倾倒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齐・宝力高得意洋洋地说:我来自中国内蒙古。

齐・宝力高的维也纳之行,内蒙古党委、政府全力支持,意在向世界宣传今日的内蒙古,宣传独具魅力的草原文化。

文化是地区形象的品牌,文化是更高层次的经济竞争。2003年开始,内蒙古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发展战略。中华民族许许多多文化传承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草原深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龙凤文化。上世纪90年代和2004年,在草原相继发现了距今最早的龙――“兴隆洼文化摆塑龙”和最早的凤――“赵宝沟文化陶凤杯”。红山玉龙也早在1971年惊现草原,被尊为“中华第一龙”。比起在河南等中原地区发现的龙,红山玉龙是“最具龙形的龙、是中华龙文化的直接根系。草原文化在经历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元、满清、现当代几个高峰期的发展以及与中原文化的长期碰撞、交流、融合后,今天已经演变成为以蒙古族文化为典型代表的、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文化体系。它的开放性、兼容性和英雄性是中华文化阳刚之气的缩影。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三大主源之一。

围绕丰富而独特的草原文化资源,内蒙古率先在全国设立“草原文化遗产保护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鄂尔多斯婚礼、安代舞等1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4年开始,内蒙古连续举办了3届国际草原文化节。众多企业纷纷投资文化产业,鄂尔多斯东联集团投资4亿多元建设成吉思汗陵旅游区,东方路桥集团投入3亿元建设蒙古风情园。草原深处的牧民纷纷开办家庭旅游区,面对国内外每天成千上万涌入草原的观光者,内蒙古人明白,只有文化才是可永续利用的资源,它挖不尽,用不完,而且越挖越富。

文化的利用,扩大了内蒙古的知名度,提升了精、气、神,激发了“热爱内蒙古,建设内蒙古”的热情。伊利、蒙牛打着“来自大草原的问候”的文化品牌席卷全国市场;开放的草原是创业的天堂,神华集团、山东鲁能、上海华谊、中国一汽、台湾汉鼎光电、新希望集团等上百家大企业投资入驻。2001年到2005年,有2665亿元区外资金流进草原;这5年内蒙古完成了6917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比2000年前历年投资的总和还要多。

2006年11月24日,内蒙古第八届党代会胜利闭幕。会议明确提出:到2010年,经济总量要进入全国中等行列,人均主要经济指标进入全国前列。一个综合实力较强、经济结构合理、地区特色鲜明、社会稳定和谐、充满生机活力的内蒙古将崛起在祖国北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