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铁木尔•达瓦买提的木卡姆情怀

2006-12-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宏伟 我有话说

铁木尔・达瓦买提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研讨会上讲话。艾力肯摄

去年11月25日,中国维吾尔木卡姆申报“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成功。这不仅是新疆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华民族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不论从当时的国际大环境来看,还是从政治意义、社会意义、文化战略意义上来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在木卡姆成功“申遗”一周年之际,记者走访了为木卡姆成功“申遗”作了重要贡献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铁木尔・达瓦买提。

人民心曲精神食粮

中国维吾尔木卡姆是我国新疆地区所流传的《十二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等多种维吾尔木卡姆的总称,广泛流传于新疆维吾尔族聚居区民众中间。它集音乐、舞蹈、演唱、戏剧、文学和生活习俗于一体,以优美的音乐结构为主导,是中华民族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是世界文化发展史上不可多得的大型文化艺术百科全书。

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天山南北绿洲上的人们,由于处在荒漠环绕之中,恶劣的气候和生态条件养成了他们乐观向上的精神特质,从而形成了对音乐、舞蹈的特殊爱好和杰出才能。维吾尔木卡姆深深根植于维吾尔族人民的心中,渗透到维吾尔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维吾尔族人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它也同时表现了维吾尔人的哲学思想和精神追求,可以称之为维吾尔族音乐之母、维吾尔族人民的心曲。维吾尔木卡姆是世界上最完整、最细致、最光彩夺目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从千千万万的民间音调中吸取其精华,又以独特的定位系统进行结构组合,汇聚流传天山南北各地的木卡姆艺术形式并加以定型,终于以“维吾尔十二木卡姆”而闻名于国内外歌坛、乐坛、舞坛。

中国维吾尔木卡姆有悠久的历史。它的萌生、发展乃至最终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和维吾尔民族史、文化史、艺术史息息相关。

铁木尔・达瓦买提向记者介绍说,有许多专家、学者认为“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同汉、唐时期盛及一时的“西域大曲”、“西域乐舞”具有一定的传承关系。后经历代演变、不断丰富和发展,到16世纪中叶,由当时的叶尔羌汗国(今新疆莎车一带)的王妃阿曼尼莎汗在苏丹阿布都热西提汗的大力支持和倡导下,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组织玉素甫・克迪尔汗等木卡姆演唱大师和学者对维吾尔木卡姆进行了大范围的挖掘、收集和整理。将当时流传在民间的木卡姆乐曲、歌曲、舞曲,摹似天文学规律的12个月、365天、24小时,规整定型为12个木卡姆、365首歌或曲、演奏24个小时。经过这次大规模的规整而终成12部大型音乐套曲。“中国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由此而得名。

《十二木卡姆》集维吾尔传统音乐之大成,是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结晶。每部木卡姆均由《琼乃额曼》(大曲之意)、《达斯坦》(民间长诗之意)、《麦西热甫》(众人聚一起唱、跳,自娱自乐之意)三大部分组成,有25到30不等的分支曲调。十二木卡姆共包括365支曲调,连续演奏24个小时才能演奏完。其歌词长达4492行,选用的是维吾尔族历史上像纳瓦依、鲁提菲、麦希热普等著名古典诗人的名作、民间长诗片断和一部分优秀民歌和歌谣。

中国维吾尔木卡姆十几个世纪以来,都是以“口传心教”的方式流传下来的。由于遭到历代封建势力的摧残,社会的长期动乱,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人民生活的苦难,民间艺人社会地位的低下,演唱它的人越来越少。新疆解放前仅剩两三位高龄艺人能够比较完整地演唱下来。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极为重视这个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抢救、收集和整理工作。把南北疆几位著名的木卡姆民间艺人吐尔地阿洪、肉孜弹拨尔等人两次请到乌鲁木齐,对他们演唱的十二木卡姆进行了录音、记谱、整理工作。万桐书等音乐家日夜辛勤工作,把他们演唱的绝大部分唱腔和唱词,用当时的钢丝录音机录了下来,并用五线谱将十二木卡姆曲调记录下来。后来中国唱片社根据录音将他们演唱的十二木卡姆刻成密纹唱片出版发行。

整理研究果实累累

1977年,铁木尔・达瓦买提同志就精心组织了则克力・艾力帕塔、玉山江・加米等部分音乐家成立一个小组,把吐尔地阿洪等人1956年的录音重新进行整理、研究,第一次出版了“十二木卡姆”录音带。1978年起相继在新疆歌剧团内成立了“十二木卡姆”学唱小组,新疆艺术研究所木卡姆研究室,新疆木卡姆艺术团。后来又成立了“新疆维吾尔木卡姆研究学会”。至此,研究、探讨、整理、演出木卡姆步入了一个较为正常的轨道。上世纪80年代中和90年代初,先后在北京、乌鲁木齐、麦盖提、哈密、莎车等地多次举办了“维吾尔木卡姆学术研讨会”和“中国维吾尔木卡姆成果展”等一系列活动。1992年,在木卡姆大师阿曼尼莎汗的故乡莎车县,拨专款为阿曼尼莎汗修了一座宏大的陵墓,还为她塑了一座塑像。1996年起,新疆艺术学院开设了“木卡姆传习班”,至今已招收的学员有三届。

1996年夏天,铁木尔・达瓦买提同志亲自组织众多专家、学者,对维吾尔木卡姆又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研究、探讨、整理、规整、完善,并把买买提明・玉素甫、哈力克阿吉、阿布力孜・夏克尔、买提肉孜・吐尔逊、买提吐尔逊・巴吾东等木卡姆艺人、学者请到北京。在这次补充和完善中成功地寻找到了已失佚和遗忘的作为“十二木卡姆”的跋或结论的《阿比倩希曼》与作为每部木卡姆《琼乃额曼》部分中一支曲目《穆斯台扎特》,以及16世纪木卡姆大师阿曼尼莎汗自己创作的一部木卡姆《依希热提恩格兹》(激人欢乐的乐章之意)。

1997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了根据这次研究整理的,由铁木尔・达瓦买提担任主编并亲自写序的,长达13卷的巨型套书《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在铁木尔・达瓦买提的具体指导下,在买买提明・玉素甫等人的操作下,包括了12部木卡姆和阿曼尼莎汗《依希热提恩格兹》木卡姆完整的五线谱乐谱,维、汉歌词、歌词的拉丁文转写、维、汉、英文序言、注释、诗人小传等内容的一部比较权威、规范、完整的“中国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终于问世了。这一年,他又与有关单位和人士就“十二木卡姆”制成VCD、CD一事商榷,并很快达成共识。

2000年底2001年初,铁木尔・达瓦买提从原国家计委、财政部等部委解决了400万元,又从社会上赞助到400万元,原自治区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拨款200万元等,用于拍摄、制作、出版、发行等经费。他具体指导,让现任自治区文化厅厅长的阿布力孜・阿布都热衣木操办,在自治区人民政府、自治区广电局、自治区文化厅及各地州市等单位的倾力支持下,由各地州市县抽调数千人,历时四载,终于将“中国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制成VCD、CD、DVD光盘,并用维、汉、英、阿等四种语言文字向国内外发行。2002年,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根据此次拍摄的电视片,用专家、学者点评的形式制作了50集专题片,向国内外广泛介绍了维吾尔十二木卡姆。

“申遗”成功梦想成真

2002年底,铁木尔・达瓦买提给文化部领导写信,就中国维吾尔木卡姆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事宜坦诚地谈了他的看法,并建议文化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双管齐下,一是由文化部牵头,积极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调、联系,做好申报前的准备工作;二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负责各类材料、资料的收集和准备工作,按照文化部规定的时间和要求,拿出全套的中国维吾尔木卡姆的申报材料。文化部有关领导收到信后立即作了批示,责成文化部外联局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具体操办,做好申遗前的一切准备工作。2003年7月与9月,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组成的专家评审委员会曾两次致信铁木尔・达瓦买提同志,商讨申报工作事宜。后来,铁木尔・达瓦买提同志亲自前往艺术研究院,或者请艺术研究院有关同志到家里共同研究、商讨、咨询关于申报工作的进展情况。

2004年3月17日下午,铁木尔・达瓦买提同志亲自召集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及新疆自治区文化厅和新疆艺术研究院的负责同志,在北京饭店召开了一次有关申报的座谈会,并做了重要讲话。会上制定了申报的具体步骤。与会同志一致认为,确定中国维吾尔木卡姆为第三批“申遗”项目,既是从文化上考虑,更是从政治上考虑,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此次会议还作出了会议纪要,其内容是2004年“申遗”的第一个申报项目确定下来。

这段时间,“申报”工作组的吕家传、韩自勇、李季莲、周吉等同志夜以继日地工作,用半年的时间,经过反复磨合,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领导、专家,文化部外联局的专家和工作组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下,拿出了高质量的、具有高科技含量和丰厚、广泛资料基础的10分钟样片、200多分钟资料片和一部3万余字的完善而有说服力的“申报书”,并于9月正式递交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是维吾尔文化艺术的杰出代表,是维吾尔民众和文化人心智的结晶,包含着民族的爱意和心声。半个多世纪以来,参与和从事木卡姆各项工作的同志成千上万,围绕木卡姆,各种书籍、宣传物、资料、影像、研讨、演出、教育、展览等活动浩如烟海。十二木卡姆的“申遗”工作之所以成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坚实的、丰厚的群众基础和众多酷爱木卡姆艺术的、像铁木尔・达瓦买提这样有木卡姆情怀的有志之士。2005年11月25日,半个多世纪的梦想和追求终于实现了。那天是一个值得所有人兴奋的日子,因为维吾尔木卡姆是属于民族的、人民的、国家的、人类的。

记者最后问铁木尔・达瓦买提同志最近在做什么和今后有什么打算时,他说正在把中国维吾尔族流传在新疆各地的各类“麦西热甫”整理、加工、完善后,将它们搬上屏幕。今年已在乌买尔・萨依木、买买提肉孜・雅尔肯等人的导演下,拍摄了《哈密麦西热甫》、《吐鲁番麦西热甫》、《刀郎麦西热甫》、《伊犁麦西热甫》、《和田麦西热甫》等18部电视艺术片,现正在后期制作中,明年将再拍12部麦西热甫。这30部电视艺术片将把面临失传的“麦西热甫”这一珍贵的民间艺术形式完整地展示给后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