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公众科学素养“指标”有新变化

2006-12-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齐芳 我有话说
经过近1年的调查和数据整理,被誉为中国公众科学素养“指标”的《中国科普报告》今天在京公布。调查显示,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仍是大众媒体,中国公众对于科学技术的态度也越来越趋于理性。

获取渠道:电视最高、网络最低

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任福君介绍说,调查显示

,在正规的学校教育以外,大众媒体是科技信息的主要传播途径。其中,电视是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最主要来源,高达91%的公众通过电视获取科技发展信息,其次是报纸杂志和广播。虽然与去年调查结果相比有所上升,但通过网络获得科技发展信息的比例仍然最低,只有7.4%。

调查也对公众对不同类科技信息的感兴趣程度进行了摸底,结果显示,我国公众对科学新发现、新技术的应用和医学新进展等科技发展信息比较感兴趣,但对空间探索、国际与外交政策和军事与国防等信息的感兴趣比例相对较低。

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更加趋于理性

近年来,科普逐步由科学家向公众单向普及科学知识转为科学家和公众之间的交流和对话。这也使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发生了新的变化,由单一的畏惧、崇拜或反对变得更加理性。

任福君介绍说,近半数的公众已经能够理性地看待技术对环境的影响,认为“技术对环境既有好的影响也有坏的影响”。超过65%的公众也能正确地对待自然,认为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开发利用自然”。

调查也发现,公众对于新技术、新产品或新品种的态度主要取决于是否有国家权威部门认可。调查显示,有近70%的公众在“政府提倡获国家权威部门认可”的条件下,才愿意接受新技术、新产品或新品种。

新课题:提高“弱势”人群科学素养

人们不难从报告中看出,在几个数据上“拖后腿”的都是文化程度较低的信息“弱势”人群。通过什么手段提高“弱势”人群的科学素养,就成了科普活动的新课题。

在“公众对自然的态度”这一项的调查中,超过半数回答“不知道”该如何对待自然的受访者,都是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另外一半则是60岁―69岁的人群和家务劳动者。调查中也发现,文化程度越低,接触媒体的频率越低,接触媒体的种类也越少。尤其是对于因特网和科学期刊来说,超过98%的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公众不接触科学期刊,99%的人不接触因特网。

近年来,中国科协及各级科协组织积极开展了科普日、科普大篷车等大型或日常科普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调查显示,在过去的一年中,科普活动正逐渐成为公众获得科技信息的重要渠道。但是由于科普设施的缺乏,公众利用科普场馆和科普设施的机会仍然较少,“本地没有”是公众不能利用科普设施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公众素养调查课题组在报告的最后这样作结:“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特别是弱势人群的科学素质任重而道远。”这也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