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术发展应有“困学守望”境界

2006-12-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耿银平 我有话说
某报道,在学校48周年校庆之际,通过校友捐赠,中国科技大学正式设立“困学守望”教学奖,首次为承担数学、物理等基础课教学的优秀教师颁发奖状和奖金,以促进学校长期保持高质量的基础课程教学水平。中国科大常务副
校长侯建国院士说,“此奖的设立就是鼓励那些潜心钻研、清心治学、为本科基础教育事业尽心尽力的老师”。

“困学守望”是什么风度?我的理解:教研行为本真本分、与世无争、淡泊名利、洁身自好,具有旺盛的探究意识和不懈追求。他们的经济境遇和社会知名度不一定得到过核心期刊认证,不一定拥有这院士那院士的烫金荣耀。但这种书生意气和隐士风采却为教科发展提供了良性稳定而持久的生命活力,为社会提供了高尚的学术道德。

之所以说这种信仰非常宝贵,是因为科教界存在“学术危机”。学术道德成为急功近利的代名词,论文数量成为学术水平的潜台词,学术寂寞更被抛头露面取代。一些权威人士等“大段借鉴”造成学术成果的粗制滥造、假冒伪劣,“数量性成果”淡忘了学术深刻而成为“肤浅学舌”,学术名声成为一些专家走穴讲座、大发行财的“声誉名片”。“虽然目前我国SCI论文总数居世界前列,但反映论文质量的重要尺度――单篇论文平均引文数却只有3.01次,居世界第124位。论文数量增长与质量下降并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曹卫东认为,“量化评比和个人利益关系密切,学者们迫于无奈,只好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到了争取课题和经费上。这样的恶性竞争不仅没有促进学术的发展,反而使许多高校教师产生了心理上的职业倦怠情绪”。

正常的学术环境应自由无疆:倡导言者无罪的思想自由,提倡“创新允许失败”的环境认同机制,呼唤“隐士”精神。只有宽松和自由才能为大师提供施展平台。

中科大借用“困学守望”,就是想激活和培养老师们从容恬淡的学术信仰,用专心的科学精神培养赤诚追求的科学胸怀,也是对“非科学内耗”的自我校正和伪学术的“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想到梁子民教授提到的从容治学:一、做独立的研究,不以经费和所谓的大项目为追求目标。二、不做违心的研究。三、多积累,少发表。四、提倡学者一年写一篇有创见的论文,如果没有心得和创见,绝对不冷饭重炒。五、在学界中倡导以新说和创见评价学术成果的风气,摒弃以简单数量和部头大小来判断学术成果的恶习。

创新型社会已成为大势所趋,在我看来,创新型思维不能仅满足于科研资金的丰厚,成果堆砌和数量崇拜,而应注意培养科技品质和务实的创新风气,注重提炼甘于寂寞的隐士精神。中国科大的这种“困学守望”具有终极的学术意义,值得敬仰和效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