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继承费老的精神财富

2006-12-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务副主席 张梅颖 我有话说

费孝通在家乡吴江

1982年费孝通和费达生访问农户

1957年费孝通重访江村(开弦弓村)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这个时候,纪念费老“江村调查”70周年,并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研讨,有着特殊的意义。

费老一生投身于社会学的研究,并在早年就树立了“志在富民”的理想。从“江村调查”开始,半个多世纪以来,他深入民间,走进乡土,把中国农民问题作为自己毕生研究的课题,为不断深入探索中国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这个过程,孜孜以求、无怨无悔,抱定用自己所学贡献社会,用自己的知识服务于人民。在费老身上,体现了一代中国知识分子以国家社稷为己任的优良传统,尤其是他的躬行实践,生动回答了个人命运如何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费老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用行动为我们做出榜样。

我们知道,费老是享誉世界的社会学、人类学家,是中国社会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的一生做过多种工作,有着多种身份。但用他自己的话说,他首先是一名教师。他把教师这个职业看得比什么都重。可费老从未把学者局限在课堂,从未将学术研究禁锢在象牙之塔,这是他最大的不同。对于授业解惑、教书育人,费老从来都是以宏观的角度和俯瞰的视角来引导后学、启迪同好。这充分展示了作为一个大学问家的超凡目光和独绝之处。费老对我们国家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做学问与中国的实际紧密结合,真正是把学问做活了。费老是从实求知的典范。他善于从人民群众好的经验中总结和发现真理,并从学术上给以升华和阐发。费老非常谦虚,他说他如果还取得了点成绩,还能得到大家的认同,那都是人民群众的启发加上自己的思考得来的。

改革开放的20多年,是他“第二次学术生命”。费老紧跟时代,虽身居高位,但不失学人本色,他殚精竭虑,奔走于大江南北,高瞻远瞩,追踪社会发展的热点,为国家建设出主意,想办法,不仅为学科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而且作为一位德高望众的民盟领导人和国务活动家,他以亲身的社会实践,为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尊重。

费老认为,我们国家的发展需要开动许多务实、勤勉、清醒的大脑,熟悉民生实情,做出常识判断,善于找到办法,向决策者提出建议。这是他在江村调查时就看准了的。直到晚年,他主张广开才路,广开言路,动员广大民盟成员和盟所联系的知识分子为国家建设“出主意,想办法,做好事,做实事”,这正是费老江村调查精神的延伸和扩展。

近70年来,费老一直关注家乡的变迁,不断跟踪和解剖这只麻雀,并从中发现和总结出具有典型和指导意义的理论。从上世纪50年代的《二访江村》到后来几十次回家乡访察,以及他的《小城镇大问题》、《小城镇大市场》,乃至在他93岁病倒前所写的《家乡小城镇大发展的20年》等文章,都让我们看到老人家对家乡,对广大农民过上富裕生活的关心,和对调查研究的执着。

我以为,继承费老的思想财富,在今天特别需要我们“脚踏实地,调查研究,以可靠的情况为依据,做出常识性判断”。这是费老说的话,而且他身体力行着。他希望中国最底层的农民都过上富足的日子,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费老为此追求了一生,奉献了一生。所幸的是,费老看到了他的理想在有生之年逐步得以实现,遗憾的是,他的许多思考和主张尚未付诸行动便离我们而去。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知道我们该怎么去做,去怎样完成他老人家的夙愿。

我们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如何起步,怎样推进,需要许许多多知识分子像费老那样,对农民的生活真正了然于胸,切实掌握可靠的情况,帮助决策者做出常识性的判断。只有广大农村的经济发展起来了,农民富裕了,中国的社会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和谐。

让我们踏着费老的足迹,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新农村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