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创新型科学家要从源头抓起

2006-12-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炳升 我有话说

重温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所作的重要讲话“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成长是一个综合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首先要从教育这个源头抓起。”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姚建年研究员对科技和人才创新有了新的认识。他说,我们要重视研究生教育,加大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力度,为建立创新型国家锻造一支优

秀的科技新军。

规模不等于实力,数量不等于质量

科学研究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实践要依靠人才。担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副所长姚建年,多年来一直主管研究生管理工作。他认为,大力培养科技后备力量,应该成为我们推动科技创新、知识创新的重要指导思想。只有努力构建适应本所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体系,使研究生在科研实践中获得感性认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才能源源不断地为科技队伍输送合格的、优秀的后备力量,充实科技队伍,提高整体战斗力。

目前,我国在校博士生已超过13万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预计到2010年,我国博士生培养规模将位居世界第一。这样的扩招规模和速度必然带来了诸如就业、师资和后勤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同样的问题在化学所也存在。1999年,中科院感光所和化学所整合成为新的化学所。当时全所仅有200多名研究生,现在已发展到800余人。

对此,姚建年观点鲜明:研究生不仅是我国重要的人才资源,也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规模不等于实力,数量不等于质量。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增加,如何提高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如何增强我国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提高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是我们今天不容回避的问题。

至今已走过了50年的历程化学所,是一个具有很强科研实力的研究机构,她以深厚的学科积累、优秀的人才队伍和研究实力为基础,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化学领域内有很强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重要研究机构,为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何利用化学所这样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所,在研究生培养上下大功夫,使主管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姚建年煞费苦心。围绕研究生科学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姚建年和他的同事们进行有益探索,多年来坚持不懈抓好生源、课程、论文、奖励和管理等七项工作,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

让姚建年院士感到高兴的是,几年实践带来了显著成效。据统计,2005年,化学所研究生发表的文章占全所发表文章的95%以上;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1人,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人;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2人,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4人,院长奖学金优秀奖及其他各类奖学金11人;获化学所所长奖学金的78人,化学所青年科学奖108人,化学所各类冠名奖学金89人。这项工作不仅提高了学位论文的质量,同时对全所的科研工作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培育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

在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创新人才队伍是根本,作为我国优秀后备科技队伍的研究生显然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姚建年认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应该作为我们培养创新科技人才的指导思想和出发点。

那么,如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呢?姚建年概括如下:要成为创新人才,首先就要树立创新理想,只有在这种动力的推动下,勤奋努力,才能把自己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其次要培养创新情感。因为人才的成长和事业的成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了这种情感,就会对事业产生一种巨大的热情,从而促进创新事业的成功。创新兴趣是推动创新人才取得创新事业成功的内在动力。最后还得塑造创新意志,为了实现目的,要坚持不懈、百折不回、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地去实现它。

研究生的质量事关我国科技发展大业。曾在日本留学多年的姚建年,十分欣赏日本注重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做法。他说,日本导师总是积极和社会上的科研机构、大学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让研究生有机会参与校外的短期合作研究。借助这些社会力量,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见识,较快提高科研水平,还能为学生毕业后进入这些知名公司和研究机构工作创造有利机会和条件。

日本导师通过研究例会来管理研究生也给姚建年留下了较深印象。这种每周一次的研究例会,要求学生提交书面研究报告,进行口头汇报等,不仅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研究进展,也具有很好的督促作用,还可以起到很好的交流作用。每个人的研究过程和成果都在研究室内部系列化和公开化了,因此,对于一项研究,不会因为研究生的毕业、研究人员的高速流动而影响其连续性。新来的研究人员,又会给研究注入新的活力,更换了新的推进器。

作为著名科学家,姚建年指导过许多研究生,从自己的丰富科研和教育经历中,他对研究生的成长提出4点建议:首先要热爱科学研究,如果对科研不感兴趣,一切都无从谈起。其次要有吃苦耐劳、勤学苦练的精神,要懂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蕴含的哲理。第三要有团队合作精神。在做学问之前要学会做人,在做人的基础上做好学问。第四要不断创新。学习过程中,注重每一个环节,积少成多、循序渐进,使自己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在每一个环节都得到锻炼和提高,不仅为以后的创新成果打好坚实基础,也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