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满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模式

2006-12-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丽梅 我有话说
民俗旅游是一种文化旅游,其魅力就在于民俗旅游景观所体现的深厚文化内涵,因此一个地区的民族文化开发应选择符合当地实际、体现民族文化特色的适当形式。本文以黑龙江省满族文化旅游的开发为例,探讨满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模式。

黑龙江省满族文化旅游开发定位在满族的发祥地、满金文化中心、大清文化源头等基点上,

注意主中心的建设,并开发深度底蕴。一般应选择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与民俗文化都比较丰富的地区,以发挥多种资源组合的综合优势。

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实践中,有时是几种类型的开发同时并举,有时是以某一类型为主其他类型辅助的主导性开发,也有仅是单一类型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

1、展馆类,如大型的民俗博物馆、小型的民俗文化展览室等的静态开发。这种模式以民俗文物为收藏对象,主要是静态地展示相应的民俗景观,如阿城市的金上京历史博物馆是目前全国唯一的一处集中收藏和展览金代文物的博物馆。但是这种博物馆形式的开发实际上远离了民族文化原有的生存空间,只是抽象地、机械地展示民族文化的真实面貌,对旅游者不会有持久的吸引力,重游率不高,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作用还是有限的。

在全球持续发展思潮的影响下,中外学者共同探索出一种崭新的民族文化持续旅游模式――生态博物馆。民族生态博物馆是把少数民族自然、社会、文化进行整体保护、传承和研究的生态博物馆。如贵州民族生态博物馆群的建立,开创了中国运用生态博物馆形式对民族文化进行保护的先河,同时也为民族地区旅游产品开发开辟了新的道路。

2、节庆活动类。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拓展了节日的内涵,而且使节日的功能被进一步发挥,节日成为新的经济发展背景下地域传统文化走向市场化、产业化的一种途径和手段。这种形式包括民族传统的节庆活动、宗教活动、民族婚俗、民俗表演活动等的动态开发。满族文化旅游可以通过民族歌舞、民族服饰、民族信仰、民族饮食等来展示满族文化的承袭和演进的历程。如黑龙江省将“中国阿城金源文化节”定在每年6月,届时阿城市将举办金源文化节开幕式、金源文化艺术精品展及民俗、风光、古迹观光游览等。

3、民族文化村类。这种开发模式分为原生式和模拟式两类。原生式的民族文化村因其直接利用原生的民族村落,有村民的介入,是一座活生生的民族露天博物馆。其特点是保留了原来的自然风貌、民居、饮食、节庆和其他民俗事物,具有自然朴实的特色,能较好地满足旅游者欣赏和体验民族文化的需要。

模拟式民族文化村是运用人工方式在大城市周边或靠近旅游景点的地方建园,荟萃民俗风情、民间艺术和民居建筑于一炉,多角度反映民族文化,如宁安渤海的满族风情园。它克服了原生式民族文化村寨民俗活动分散、文化多样性不足等方面的缺陷,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参与性,满足了旅游者领略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的需要。如真实再现牡丹江一带比较完整的萨满祭祀仪式;组织演出反映努尔哈赤率女真人崛起前的生活经历,深受满族群众喜欢的《罕王的故事》;表演传统的“腰铃舞”、“莽势舞”等传统歌舞;提供摔跤、骑射、打珍珠球、踢行头等满族人喜欢的体育活动,让游客主动参与。

4、民俗商品类,开发以满族服饰、民族工艺品为主的,集生产、加工、参观、展示、销售、购物为一体的民族旅游商品。建立满族美食一条街、满族购物市场等,把富有当地特色的建筑、民俗生活、民族文化内涵的旅游体验以旅游纪念品的形式保存下来,其收藏价值和纪念意义均不可低估。如将满族的“桂花糕”、“馓子”、“萨其玛”、“驴打滚”、“苏叶饼”、“牛舌饼”等满族美食糕点用精致的礼盒包装,既可作为旅游纪念,又可用于馈赠亲友;向游客展示编乌拉草鞋、制作桦树皮制品(桦木碗、盆、凳、箱、爬犁、炕席等)、满族特色荷包制作等等,从而加深游客对满族民俗文化的理解。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