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均衡才会和谐

2006-12-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苏雁 我有话说
来到江苏省张家港市旭东学校北校区,实验室、微机房、食堂、宿舍一应俱全,2800余名从幼儿园到初中的“新张家港人”子女在这里快乐成长。这是一所由旭东学校与杨舍镇小城市村共同投资建成的外来工子弟示范学校。张家港市教育局局长郭炳荣告诉记者,发达、富裕地区,学校之间依然存在着落差。在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之后,张
家港又瞄准教育均衡化,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缩小城乡差距从“农家娃”抓起

张家港市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序幕是通过一次基层调研拉开的。郭炳荣告诉记者,去年,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评议活动及基层调研中,张家港市领导发现,在偏远的农村小学就读的学生超过1万人。如何为农家娃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摆上了政府的议事日程。

2005年2月26日,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张家港市委、市政府把“加快改造农村薄弱学校,进一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这次会议使张家港教育界找到了实现全市教育均衡发展的切入点,那就是全面实施农村小学现代化建设。”郭炳荣说。

2005年开始,一场旨在“让所有偏远地区的老百姓都受益”的农村薄弱校改造工程在张家港市全面推开。村小基本现代化工程成为市委书记、市长主抓的“一把手工程”,他们多次到偏远村小进行现场办公。教育行政部门把布局调整和村小基本现代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科学布点、统一规划。通过老校原址改建、资源置换改造、撤并易地新建等三种模式对农村薄弱学校进行改造。当年,市镇两级财镇投入6900余万元,完成了第一批13所村校的基本现代化建设;2006年,全市又投入5000多万元,对最后8所未完成现代化改造任务的学校进行改造。目前该市已基本实现了村小办学条件的现代化。

村小条件的改善,有效地缓解了择校热。如今,很多“舍近求远”到镇上学校读书的孩子,又“回流”到村校。

“软硬兼施”更均衡

郭炳荣告诉记者,加大投入,解决村小的“硬件”问题,只是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第一步。创新运行机制,提高村小教师的教学水平,实现城乡学校教育管理的一体化,才是有效推进教育均衡化的“软功夫”。

统筹教师资源,实施教师支教、校际师徒结对制度,是张家港解决村小师资薄弱问题的“传统招数”。仅2005年,全市就有100多名市区教师到村小支教,支教教师人均每月补贴300元,如今支教教师占村小教师比例已达20%;同时,选派村小教师到中心、市镇小学跟班锻炼,增强村小师资造血功能。开展联合教育教学研究,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则是张家港市提升村小教师教学水平的“新式武器”。由于村小规模小,学科教学同轨教师少,村小教师长期以来无法进行有效的教学研究。针对实际,张家港建立了市镇小学、中心小学与村小之间的联合教研制度。而教育信息化建设,则是改变村小师生观念,使村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条“捷径”。通过视听技术、网络技术、远程教育等多种手段开展教育教学,促进了村小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目前,张家港市村小教师学历达标率100%。90%以上的教师会使用电脑备课、制作教学课件和共享教育资源。目前全市村小每校均有市级骨干教师。市级教坛新秀以上的骨干教师共有50多名。

均衡发展不忘“新张家港人”子女教育

张家港市外来务工人员达49万多人,占全市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张家港市领导提出,“新张家港人”是支撑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力量,“留住外来工子女,让他们也能享受到优质义务教育,就是留住了务工人员的心。”均衡教育的阳光辐射到了“外地娃娃”。

2006年,张家港市启动了外来工子女学校标准化现代化工程。目前,全市第一批八所学校已经完成标准化、现代化改造。市教育局及时协调、引导外来办学者投入5000多万元,通过租赁、建办新校等方式,分别在5个镇建办了旭东、良山等11所17个办学点。为提高学校达标的积极性,市镇两级政府还采取“以奖代补”的措施,对达标的外来工子女学校按投入的15%-20%给予奖励。

为保证外来工子弟学校教学水平与公办学校均衡,张家港市在全国率先开展外来工子弟学校支教制度。各镇在公办学校选派教师去本镇外来工子弟学校支教,支教公办教师逐步达到外来工子弟学校教师总数的25%-30%。2006年共向外来工子弟学校下派支教教师59名。

目前,张家港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绝大多数已和当地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共同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