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时期史学工作者的时代责任

2006-12-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户华为 我有话说

新时期史学工作者要有时代责任感

陈祖武1965年毕业于贵州大学历史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同年到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工作,现任所长、研究员。专攻中国古代学术史,尤以清代学术史用力最多。曾参加《中国史稿》、《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中国历史大辞典》、《清代全史》等重点项目的研究、撰稿工作。先后出版《清初学术思辨录》、《中国学案史》、《清代文化志》、《清儒学术拾零》等书,点校《颜元年谱》、《杨园先生全集》等古籍。发表论文数十篇。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8月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称号。

记者:我注意到您最近多次谈到史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时代责任问题,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对这一问题如此重视?

陈:的确是这样,我在一些讲座和论文中多次谈到这个问题。回顾中国史学近20年多来的发展,应该看到,成果很丰硕,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譬如有的同志把中国史学研究的好传统丢掉了,对史学工作者的基本素养和社会责任很淡漠,在社会上造成了一些不太好的影响。因此,我想强调一下是有益的。

记者:您能不能谈得更具体一些?

陈:譬如有的史学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产生怀疑,认为它有很多缺陷,必须加以修订;再就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偶有抬头,一些人借“重新评价”之名,歪曲近现代中国革命的历史和党的历史,在社会上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把历史学的功能庸俗化,把严谨的历史研究弄成虚无缥缈的东西。这些现象说明,确有部分史学工作者忘记了历史学应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社会责任。

记者:在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条件下,您认为史学工作者应该如何更好地践行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陈:“经世致用”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任何时代的历史学家都要践行那个时代的社会责任。当前,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等重大命题,史学工作者要结合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从史学的角度去研究,为我们党和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提供历史借鉴、出谋划策。

心系时代大局做好具体研究

记者:可能有些人会觉得您说的这些比较抽象,很难与史学研究工作者所进行的具体研究结合起来。您认为应如何看待这二者间的联系?

陈:立足于社会实践、立足于时代需要是史学的生命之源、发展之路。能否把握时代脉搏,研究重大问题,是史学研究能否创新的重要条件。胡锦涛总书记向全国理论界学术界提出了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的要求。我们的同志在选择研究课题、制订研究计划的时候,就要结合这一要求,争取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贡献绵薄之力。事实上,许多具体研究看起来与今天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并没有多大关系,但是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就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为其他更有关联的问题的解决提供帮助和线索,最终能够有助于完成我们史学研究的时代任务。因此,只要我们心中有时代观、大局观,有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就一定能够做好具体的研究,并且在此基础上把自己的研究与时代发展的主题紧密结合到一起,做出大手笔的好文章,为社会贡献富于时代价值的研究成果。

记者:您觉得目前乃至将来一段时间内,史学工作者有哪些重要工作要做?

陈:史学工作者首先是自觉地加强学习,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学习。前几年有些同志不敢理直气壮地讲唯物史观,我们不讲,那些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人就要讲话了,他们指责唯物史观存在重大缺陷,要进行修正。这种不和谐的声音,任其发展下去,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因此,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坚持唯物史观,更多地学习马列主义经典原著,学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提到和谐社会,我要补充一点,史学工作者不要把和谐社会当做一个标签随意粘贴,不能把历史上的几个盛世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当做和谐社会,混淆历史盛世与当代和谐社会的根本区别;更不能淡化甚至抹杀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压迫、剥削和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固然,中华文化重和谐,中国历史上具有丰富的和谐思想资源,这是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借鉴的精神财富,但是真正的和谐社会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才能出现,我们谈和谐社会必须牢记其社会属性。二是提高素养,特别是业务素养。史学工作者拿什么来服务人民、服务社会?靠的是我们的历史知识和学术成果。我们提倡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就是要甘于寂寞,夯实基础,积累知识,从多方面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准,在学术道路上不断创新,不断成长。三是心系大局。作为新时期的史学工作者,不仅要刻苦钻研,在一个个具体的历史问题研究上取得进展,同时还要关心社会发展。我们今天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研究历史,不仅是要准确地认识历史,把握历史规律,同时还要用自己的具体研究促进史学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发展,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贡献力量。

记者:您能否结合自己多年治史的经验,为年轻一代的史学工作者提一些具体建议和要求。

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史学工作者或者优秀的史学家,对于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有很多表述,比如唐代的史学家刘知几对史家的素养进行理论总结,提出了“才、学、识”三个字。到了清代乾嘉时期,史学大师章学诚在“才、学、识”三个字之后,又提出一个“德”字。我认为,德、才、学、识这四个字,是我们史学工作者要尽职尽责做到的。如果把这四个字与我们新的时代任务结合起来解释,就是应当具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良好的学术素养。在当前,我认为作为一名史学工作者,最要紧的是要做到“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孔子在讲“为学”时曾讲到要“博学于文”,这里的“文”,不是简单地指书本知识,而是指整个人文,是我们学人的学术素养。史学工作者最讲素养,因为历史学科是讲求积累的学问,字字有根据,句句有来历,是起码的治学要求。如果积累不到一定的程度,是不能取得发言权的。现在有些人浅尝辄止,不肯下工夫,急于发文章、出成果,一些学术单位也以成果数量论英雄。我们要戒除这种浮躁学风,实事求是,一丝不苟,多读书,厚积薄发,同时还要做到“行己有耻”,知道何为耻辱,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律己要严。现在有些同志做学问比较急功近利,做研究不坚持真理,不实事求是,不仅有害于史学学科的健康发展,对于自己今后的成长也十分不利。我们应当树立一个做人做学问的起码原则,在求学上要勤奋刻苦,博赡通贯,在为人上严于律己。因此,我们今天重温孔子的教诲,不无现实意义,愿以此与大家共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