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的生物芯片研究之路

2006-12-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高华方 我有话说
我开始生物芯片领域的研究纯属机缘巧合。如今作为“HLA(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基因分型芯片检测系统”研发项目的主要负责人,说起生物芯片和自己的科研项目,可谓感触颇深。

我1991年从山东医科大学药学系(现在的山东大学药学院)毕业后从事了近10年的药物研发工作。但当时国内的药物主要

以仿制为主,创新研发的投入不足,想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很难。到清华大学走访同学时,偶然听他们说起了生物芯片,觉得它会在生命科学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于是,我去了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京的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我的博士论文的方向就是生物芯片在HLA基因分型方面的应用研究。

HLA基因分型在异体器官移植、骨髓移植、疾病易感性研究、法医鉴定、亲子鉴定及遗传学研究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多年来,HLA基因分型技术一直被国外公司垄断,技术复杂,价格昂贵,配套人力物力资源需求庞大,我国每年都要花费大量外汇购买国外的HLA分型仪器和试剂。随着国家医药、生物产业的起步与腾飞,研发自己的HLA分型技术,填补国内技术空白,造福社会大众,成为迫在眉睫的艰巨任务。博奥生物挑起了这个重担,专门成立了攻关小组进行HLA基因分型技术的研发工作,国家“863计划”项目对此给予了大力支持,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刚开始,我们心里也没底儿。国内外有人做过高通量HLA分型芯片技术的尝试,但是都因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而无法进行下去。在项目组成立之初,大家对研究思路和设计方案进行了深入讨论,然后从众多方案中选择了两条技术路线进行探索。我负责其中一条技术路线的研发,当时虽然也有同事提出过不同意见,但是由于程京教授的鼓励和支持,我们决心大胆尝试,放手一搏。

有时,做科研就像在黑暗中寻找道路一样,只能一点儿一点儿地向前摸索着前进。做项目的感觉也像是在爬山,每登高一步,取得一点儿进展,大家都会兴奋一阵子。在攻关期间,大家都以实验室为家,通宵达旦地工作。我连着3个多月都没有回家,还得感谢家人对我的支持,现在回想起来,大家的工作热情和顽强拼搏的精神都令人感动。渐渐地,我们的感觉变得越来越好,从最初对项目能否成功存有疑虑,到慢慢地心怀希望,到后期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就像歌剧中的三部曲。项目最终得到了专家的认可,我们的内心也感到很充实,因为自己的研究成果终于能够服务国家、造福社会了。

经过大量盲测实验及复核实验,“晶芯HLA○R基因芯片分型检测系统”在高通量、高精度、高效率和低成本方面的突出优势得到了证实,于是中华骨髓库将该技术服务体系纳入HLA检测试剂(技术)选用范围。

为了保证质量,我们做了大量的盲测实验,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对上海血液中心的样品进行检测。我们将盲测结果报给对方后,得知双方符合率较低。在对自己的实验方法和过程反复检查都没有发现任何问题后,我们专程飞到上海,在现场与上海血液中心采用国外试剂进行第三方复核,最后证明我们的分型结果完全准确。上海血液中心的一位老专家为中国开发出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领先的高通量HLA基因分型核心技术感到无比欣慰,特地请我们吃了顿饭,并给我们出具了HLA基因分型准确率达到100%的盲测报告――这份报告让我们非常自豪,因为此前在这个领域有着“HLA分型准确率没有100%”的说法。这份报告以及后来的国内外多家权威机构为我们出具的100%准确率测试报告说明:博奥生物的检测系统非常可靠,我国在分型通量和准确率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伴随生物检测技术的发展,生物芯片技术在分子诊断领域的应用也在不断扩展,越来越多的芯片产品用于临床,特别是在病原微生物检测、自身免疫性疾病检测、肿瘤标志物检测等方面。

晶芯HLA○R基因芯片分型检测系统的研发成功,只是我们所选定的科研道路上的一小步,在生物芯片领域,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要研发出更多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我很喜欢程京教授常讲的一句话――“脚踏实地做人,严谨求实做事”,我想我们会这样一直做下去。(作者为博奥生物有限公司生物检测部主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