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纵横开阖论神思

2006-12-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刘运好 我有话说
中国古代文论的直觉性、模糊性和多维性的特点,使人读起来总有雾里看花的感觉。如何化直觉为理性,析模糊为清晰,明确地界定一个基本范畴的内涵和外延,就成为现代学者殚精竭虑之所在。蔡钟翔、邓光冬主编的《中
国美学范畴丛书》正在这方面作出了非常有意义的探索。张晶教授的《神思:艺术的精灵》又是这一套丛书中非常有特色的一本学术专著。

一切艺术的诞生以神思为思维起点,又以神思为最高艺术存在的审美境界。作者以“艺术的精灵”这种诗意的语言概括“神思”的本质,是最能透视本书灵魂的文眼。全书以“熔炼整合”作为研究古典美学范畴的基本理念,“将相同或相近范畴的资料集中到一起,加以提炼,纳入到一个主范畴的构架之中”,“梳理各主范畴之间的有机联系”,既彰显主范畴的“丰富的底蕴与内涵”,又可形成“深刻的内在关系的范畴网络”。这也就形成本书内容上纵横开阖,体系上完整严密,论述上新颖深刻的特点。

全书围绕着“神思”这一核心范畴,不仅与西方的“灵感论”加以比较,显现神思说的理论价值和民族特色,还特别注意论述中国古代文论中与神思相关的美学范畴,如感兴、虚静、意象、墨戏、限量等等。而对每一个美学范畴的分析,既有前代资料的排比梳理,又有今人论述的博取约论。如论“虚静”,则从老庄“虚静”说、荀子“虚一而静”说,追寻影响《文心雕龙》“虚静”说的交叉源头,从陆机《文赋》到宗炳“澄怀味象”命题的提出,论述了虚静说的美学生成;再从张彦远“凝神遐想,妙悟自然”、郭熙“神闲气定”、“万事俱忘”的绘画心态,到苏轼“无厌空且静”、“静故纳万境”,论述了刘勰虚静说的影响与发展。其间又与康德“审美静观”说,加以比较,深化对传统虚静说理解,引述今人代表性研究成果加以条分缕析,指明其得失。内容上纵横开阖,使本书提供了十分丰富的学术信息,能够提供多方面的学术前沿启示,尤其是对今人诸家“神思”观的分析评价,其学术意义已经大大超越了对“神思”研究的本身。

该书最有启迪意义的是每一理论范畴论述均新颖深刻。这种新颖深刻,首先表现在对核心范畴“神思”的界定与研究上。神思,学术界一般认为是“艺术构思”,或认为是“艺术想象”,或认为是“艺术思维过程”,或认为是“创作主体的心态”。而该书开宗明义地指出:作为艺术创作思维的核心范畴――神思,从广义说“则是在普遍意义上揭示了艺术创作的思维特征、思维过程和心理状态。它包含了审美感兴、艺术构思、创作灵感、意象形成乃至于审美物化这样的重要的艺术创造思维的要素,同时,它是对于艺术创作思维过程的动态描述。”很显然,作者不仅仅将神思作为一个美学范畴,而且将其作为一个体系加以认知,这就超越了学术界以往对于神思的阐释与分析的局狭。就点上说,论证更为深刻;就面上说,视野更为开阔。其次表现在对相关范畴的研究上。如上所论列,本书除核心范畴以外,还涉及了大量的相关范畴研究,如感兴、虚静、想象、意象、直觉等。对每一个相关范畴的论述,作者都十分细心谨慎,既不拾人牙慧,亦非浮光掠影,而是细致分析这些范畴的理论内涵,爬梳剔理这些范畴的生成发展,并悉心寻绎与核心范畴“神思”之关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论述相关范畴时也常运用中西比较的方法,如论“神思与审美情感”,从黑格尔、华兹华斯、桑塔亚那、苏珊・朗格、科林伍德的有关审美情感的论述,到刘勰论情感与物色之关系同西方格式塔学派“异质同构”说的比较,就清晰地勾勒了人类思维的共通性以及理论范畴的民族性,在拓展理论视野的同时,深化了相关范畴的论述,同样特别富有学术上的启迪。

张晶先生的著作灵性睿智,文字如行云流水,纵横开阖;视界高屋建瓴,体系严密;覃思细密,论述深刻新颖。虽为理论著作,绝无枯燥之感,读之亦如顺吃甘蔗,渐入佳境矣。

《神思:艺术的精灵》张晶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