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考试优秀到成长优秀

2006-12-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胥丹丹 我有话说
“这不是国际花卉博览会的展品‘玻璃花园’么?简直太神奇了!”日前,在北京四中初中部“新课程理念下的校本课程建设”现场会上,面对千奇百趣的学生展品,与会者们交口称赞。如果不是亲眼见到,大概谁也不会相信这些玻璃试管中的精致作品是出自初二学生之手。

“我们用到了最前沿的生物工程技术,是在生物组织培养课

上学的,像配制培养基、无菌接种和试管苗定植等等……”初二・一班的程紫璇满脸自豪。

生物组织培养课,只是北京四中初中部开设的六十余门校本课程中的一门。

作为新课改的重要目标之一,校本课程开发被列入重点议程。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者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四中初中部从2004年进入新课改开始,就在继承四中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着力进行课程设置方面的思考与探索,整体构建适应学生全面发展、体现新课改理念、具有四中教育教学传统和特色的课程体系。

起点培养杰出的中国人

四中将自己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杰出的中国人”。这一培养目标要求四中学生具有崇高的品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热爱祖国,具有民族精神,具有一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底蕴;具有不断学习、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应对变化、完善自我、不断发展的能力;具有现代公民的社会意识和文明习惯;具有较为坚实的学科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具有丰富的个性、健康的身心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与此相应,四中提出“以人育人,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和谐发展。因此,学校致力于在课程上体现多样性、层次性和选择性。

同时,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发展的关键期,其基本方法的掌握、基本能力的形成、人文情怀的奠基、科学精神的起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初步确立都在于此。因此,学校的教育教学不仅着眼于实现学生升学的近期目标,更着眼于学生生命质量的提升,使学生在思想、学业、心理、身体及文化修养等各个方面打好基础。

这些理念化的培养目标都将通过学校的课程设置以及具体的教育教学策略来逐步实现。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北京四中就开始进行以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在探索开发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形成了多层次的教学目标体系和多样化的学科课程体系。

设置开中取优,改中取胜

四中初中部的校本课程实践主要体现为课程开发和课程改造两个方面。课程开发是学校发挥在课程结构体系改革上的主体作用,根据国家课程预留的可以自主开发的时间和空间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而课程改造,即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部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校本化适应性的改造与完善,使这些课程体现出鲜明的学校特色。

在课程开发方面,四中初中部将校本选修整合为三大类:科技,人文艺术和体育。三年来累计开设六十余门。所有学生在每学期的每类选修课中都要自主的选择一门,以此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其综合素养与能力。

学校开设了包括无线电测向及电子技术、航空航天模型的原理与制作等13余门科技类选修课,给学生感受科学魅力、体验创造乐趣的空间;人文艺术类选修课包括摄影知识与技能、中国古典诗歌、新闻采编、中国的世界遗产、英语视听说等20多门课程供学生选择;还增加了篮球、乒乓球、健美操、形体、武术、传统体育等十多门体育选修课。

在课程改造方面,四中初中部校本化地设立了国学、心理学、劳技等必修课。从最初政治课上的渗透到开办课外讲座到正式确立为一门必修课程,国学课是课程改造发展过程的典型代表。如今,四中初中部的国学课,初一年级要学习《弟子规》与《论语》,初二年级则增开《大学》,以提高学生古文素养,促进其对本民族文化精髓的传承。劳技课也得到模块式的开发,并与部分科技类选修课相衔接,成为科技教育、创新教育结合的平台。正在开设的模块课程包括木工、插花、编织、服装设计、家用电器等。2006年暑假,学校投资了二十多万元建设木工车间,并命名为“创新工作室”。

作为对课程的补充,四中同时开设了“北京四中大讲堂”,聘请著名科学家、艺术家及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及本校优秀教师为学生作各类讲座,一年多来已经开设讲堂十六场。学生们聆听了精彩演讲,与大师进行了零距离接触。

学校还为学生培养团队精神、锤炼意志品质、展示艺术才华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走进国家图书馆、首都博物馆;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焦庄户地道战遗址;到植物园、生存岛等开展不同主题的拓展活动;开展科技节、“五四”杯大赛等校内大型活动……事事可参与,人人有锻炼;各项活动都做到了前期有策划,过程有管理,后期有总结。

此外,四中初中部的学生自主筹划、自主管理、自主开设了学生论坛、组建了广播电台、创立了初中校刊,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文化蓬勃发展;以“北京四中训诫”、“师生共读”等为抓手的一些教育活动逐步课程化,一种寓意深刻的隐性课程文化也在无形中熏陶着学生。

管理规范原则,细化过程

为保证校本课程质量,促进校本课程规范化,四中初中部建立了严格的校本课程申报、审批制度。课程的开设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根本依据。学校在每学期开学第一周组织选修课动员,介绍开课内容并接受学生志愿报名。一旦开始上课,对出勤、课堂表现等均有明确的管理要求,用综合评价方式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

四中初中部不仅仅局限于调动本校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积极寻求校外合作,聘请了大学、科研院所、科技馆等的专业教师,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对于授课效果,学校定期利用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等形式征集学生与家长的反馈意见。结果令人振奋,家长们在反馈意见中写道:“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非常丰富,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提高修养和自我约束力。不让学生拘泥于课本,这是四中的大教育观,相信孩子们能全面发展。”

学生们说:“可以选择喜欢的科目,实在是太幸福了。在选修课上,我们既拓展了思维,也增强了动手能力,很有成就感!”

刚刚结束的调查显示,95%以上的学生和家长都对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支持,非常认同学校的办学方向与培养目标。

方向促教师专业化发展

北京四中初中部刚刚走过了两年多历程,其课程设置与校本课程开发既立足于当前实际,又考虑到今后的发展,更着眼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

新课改的目标不仅要求改变不合理的课程结构与课程管理,更要求教师能够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关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建立。校本课程建设一方面意味着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课程,另一方面也对教学过程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本课程内容灵活,形式多样,在变革教师的教学行为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也正因此,教师在校本课程的教授中有更大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改革教学方法的条件也更加成熟。另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树立课程意识,研究学生,探索社会,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追踪课改新动向,它同时成为培养教师队伍、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校本课程开发同时也是构建学习型学校组织的需要。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说:“如何将学生从考试的优秀提升为学习的优秀,从学习的优秀提升为成长的优秀,在不断激发其潜能的过程中,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使其得到卓越的发展,为他们一生的优秀奠基,应该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本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