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山东平原:小康村创建编织新农村之梦

2006-12-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新华社记者王汝堂 我有话说

地处鲁西北的平原县是山东省的欠发达县,他们采取多种措施组织农民开展小康村创建活动,激发农民自力更生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环境卫生、精神面貌、社会风尚均发生了明显变化,为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农民自己动手建设美好家园

平原县王打

卦乡赵庄村共有153户,许多人家烧木炭卖,收入在当地还算不错,但村庄环境脏乱差。早些年,有户农民的城里亲戚带着孩子来探亲,孩子上茅坑看见里面爬行的蛆吓得尖叫着跑了出来,死活不想呆下去,本想多住几天的亲戚只好马上打道回城。

平原县提出小康村创建以来,赵庄村的村干部领着农民外出参观学习,发动全村农民将简易茅坑改造成了水冲厕所。党支部书记梁学峰对记者说,前几年城里人到我们这里来,最头痛的是上茅坑。这几年一户改厕仅支出百十元,但生活质量提高了一大步。

记者在平原县王打卦乡、王杲铺镇等4处乡镇近10个村庄采访发现,这些村的经济条件普遍较差,但村干部组织农民自己动手,一分钱不用掏需要做的事都做了起来。以环境卫生为例,这些村将街道清扫的任务分到各家各户,并派专人督促,农民改变了在门口倒垃圾的习惯,所有垃圾都送到村边的垃圾池内。各地农村大街小巷里常见的垃圾堆、柴草堆、粪堆以及沿街拴养、散养的牛羊,在这些村庄都见不到了。

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这些村庄的建设水平还不高,但干净整洁。据统计,目前全县90%的村庄村容村貌进行了统一整治,清除残墙断壁18万平方米,全县84%的村庄完成了主要街道硬化,农村改厕达到1万多户。

新农村需要新农民

平原县委书记李文勇说,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而农民保守的思想观念、陈旧的生活习俗和落后的生产方式是农村发展一道难以跨越的“坎”。建设新农村关键是发动农民、教育农民。

平原县在小康村创建中调动所有涉农部门为农民送上教育培训的“免费午餐”。县里连续两年组织六百农民下温州,并组织百名浙商访平原,今年一年就组织了8万农民外出参观,让这些欠发达地区农民亲身感受外面的精彩世界。与此同时,同步推进技能培训、输出培训以及法制培训等多种培训,其中仅农业局、畜牧局、林业局、蔬菜局以及民营局5个局每家便承担1万名农民的技能培训。全县27个涉农部门3年多来已培训了17万名农民。

各类群团组织全部被调动起来组织发动农民。在王凤楼镇店后李村,妇联主任李洪芹原先在公务上清闲得很,现在带着十几名妇女组成的巾帼文明队一月开展一次大型文娱活动,每周一次组织全村妇女打扫村内卫生,她牵头的蔬菜协会帮着各家各户发展现代农业。据了解,平原县计生系统三年时间开展的培训超过1万场次。“不仅讲计划生育问题,而且讲遵纪守法、疾病防治、尊老爱幼,甚至连穿衣打扮都教给我们。”王打卦乡赵庄村的几位农村妇女对记者说。

农民过上“组织生活”

店后李村58岁的李善俊喜欢吹拉弹唱,早几年闲下来偶尔约三五个好朋友到家中搞个娱乐活动。现在村里建起了文化大院,除了农忙季节,李善俊领着一帮村民三天两头举行文艺活动,演出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平原县要求每个小康村都建立文艺演出队伍和体育队伍,鼓励所有村民参加文艺和体育活动。据了解,几年来,平原县已有数百个村子建起了文化大院,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文体活动。

记者在平原县乡村采访了解到,当地农民的一部分集体生活正在恢复,经常性的文体活动只是其中一个载体,由于上级进村搞的培训教育每年不下20次,村里相应地加强了组织力量,干部包括普通党员都作了分工,仅妇联主任就带着巾帼文明队、三八保洁队、法制宣传队等五支队伍,这些队伍的负责人有的就是普通群众。村里每年都要进行“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好媳妇好婆婆”评选,在文明道德上加强引导。加上村村建立专业协会,目前全县农村经济协会达到700多个,联结农户的纽带越来越多,家庭联产承包后“各忙各的事、互相不往来”的农村格局正在被打破。

平原县委副书记李安义认为,文明和发展往往是在集体生活中培养出来的。记者在平原采访期间多次听到村干部反映村风民风好转的事例,有的妯娌两个一个被评上好媳妇,另一个不孝顺的也变孝顺了;有的包工头在外地干建筑,原本村里的事不闻不问,后来村里硬化道路,带着队伍免费回村施工。

新工作“清单”助推“新农村之梦”

平原县制定了有20项内容的小康村基本标准,包括7条经济建设标准、5条精神文明建设标准、5条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和3条基层组织建设标准。这些标准被细化为78项具体任务,为农村工作拉出了一张统一的“清单”,11处乡镇、878个村庄根据这张“清单”制定自己的详细规划,27个涉农部门也拿出了落实方案。围绕这些标准,平原县启动了“培育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秀美农村”三大工程,计划从起步示范、扩面延伸直到2015年在农村全面普及。

平原县小康村创建办公室副主任张金武分析说,小康村创建为新时期农村工作重点拉出了一张细化、量化的清单,乡镇村分别明确了自己的工作方向,各部门也能根据这张清单找准自身职责,全部按照政府锁定的框子发挥作用。

平原县一些乡镇党委书记认为,小康村创建机制实际上在农村建起了服务型政府,最大的效果是将农民发动了起来。王凤楼镇店后李村农民李洪芹家2003年前靠种地吃饭,日子并不宽裕,后来参加了县里组织的“六百农民下温州”后,思想来了个大转变,“看人家的居住生活环境,看人家的穿戴享受,回家坐不住!”在镇村干部的帮助下,她从信用社贷款建起了养猪场,现在发展到年出栏几千头的规模。同村的李建平和李洪光打算建棚养鸭,贷款村里帮着协调好了,但担心技术不行,下不了决心,这时,畜牧局进村培训养殖技术给他们吃了定心丸,鸭场办起来后年出栏10万只,纯收入八九万元,现在这个村有十几户农民成了养鸭专业户。(新华社济南12月21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