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要想富走市场的路

2006-12-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钱建强 我有话说

农产品“贱”而“伤”农,这是市场经济时代颇为令人心痛的现象。从当年山东潍坊樱桃的贱卖到而今京郊大白菜的滞销,类似的遭遇将农民在市场风浪中的尴尬和无助表露无疑。明明有人在卖10元一斤的樱桃,为何产地的农民只能卖上区区的七八毛钱?有好市场又有好产品,但农民“丰产”而不“丰收”,市场真是弄人不浅。

这其中肯定出了问题。潍坊主事者的解释是,农民找不到市场,市场销售渠道本身形成了“瓶颈”和“梗阻”。换言之,市场信息极不对称,“好酒”藏深巷,买卖双方缺乏沟通,失去了交易的良机。这个诊断号准了市场的脉搏,找到了问题的关键,为对症下药准备了前提。与之相应,在行动上,潍坊党委和政府部门通过举办“产销对接会”、“博览会”、“展销会”等形式,将相关市场信息“传出去”又“引进来”,连通了供需双方,极大地创造了商机。在这种举措下,农民、市场和政府三者之间达成了一种“共赢”。

信息不灵,农民走向市场就要面对太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容易一哄而起又一哄而散。欲使产品适销对路,必须想方设法获得较为充分的市场信息。然而,在庞杂的市场中搜寻有用的信息并非轻而易举之事,而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有时这种成本甚至大到令人望而却步的程度。尤其对于农民个体而言,在“两眼抹黑”的情况下,要跳出一定的区域去搜集信息、开拓更大的市场,其成本之大往往使人失去任何获利的雄心。况且,即使有人千辛万苦取得了珍贵的市场信息,也不易独占,其他人会跟风而至,搭他的便车,如此“为他人作嫁衣裳”的事情,自然乏人问津。于是,在缺少市场信息的情况下,“随大流”便是降低成本、减少风险的不二选择。但当人们越是如此来应付市场的时候,他们就越是陷入了信息不通的泥沼,就越是难获市场之利,反受市场波动之害。

为了克服上述行动上的困境,必须依靠组织的力量。首要的选择便是农民自发结成的某些组织形式(比如合作社),它们基于农民的实际,达成合意形成合作,能够较为有效地提供市场信息,增强成员抵抗风险的能力。今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是从“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角度,减少农民各自为战的不利状况,使他们以集体的力量更好地参与市场。市场经济越是成熟,这类经济组织就越有成长的空间。但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农民自己的组织尚未发达,因而它们的很多功能还只能由政府部门代行。在这一点上,潍坊党政部门及时跟进,弥补了农民组织缺乏所留下的空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市场的开发和繁荣,不仅需要卖方搜集有效信息以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也要求买方能够获取有益的市场信息。如果市场中假冒伪劣产品很多,增加了买者甄选的成本,以致买者对市场失去信心,这同样会阻碍市场交易。因而,保证产品质量,消除有害信息,是发现市场之后促进市场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了达到这一点,市场自律不足恃,还要依靠市场之外的监督者。在潍坊这一例子中,政府部门所成立的质量检测中心,所推出的质量检测报告,所实行的“农业标准化”等诸种举措,无不着眼于促进市场交易、净化市场环境,很好地培育了市场,提高了产品竞争力,加速了产业化进程。所以,当农民面向市场,富裕之路并非一片通途,除了他们在市场中的历练外,还需要各种组织的介入和帮助。

潍坊经验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其探索出了一条解决“三农”问题的路子,更为我们提出了一个解决“三农”问题的前提条件,就是我们的干部必须站在农民的立场上,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把自己当作农民的一分子,脚踏实地地、一丝不苟地为农民办事、为农民服务。写出《三农手记》的潍坊市委副书记郑金兰同志说:我是农民的女儿!她认识到,没有什么情结能比“农民情结”更浓更深的了,事实上,天下大事也正是“三农”问题。正是基于这种自觉而真挚的意识与情感,这些管理者才真正站在了农民的立场上。也只有这样,他们列出的条文才能合情,干出的事情才能合理,得到的效果才能让人民满意。如果失去了这个前提,所有的“政绩”就只能是“政绩”而已,甚至可能走向与人民利益相悖的一面。为什么在一些地方的老大难问题,比如资金、人才、环境、管理等等,在潍坊就不成为问题了呢?其原因就在这里。用老百姓的话说,只有领导带头、班子过硬,才有解决问题的本钱,否则一切都白搭。

潍坊经验值得总结,也值得推广,但绝不能照搬。我们相信,有了一切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管理者就会找到符合人民利益的管理方式,就会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就会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进而使整个社会参与到改革与创新的时代主旋律中来。

这,也正是人民群众的期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