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打造科学发展的“人人重庆”

2006-12-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国圣 我有话说
重庆是一个意蕴丰富的名称,也是一个始终被历史厚望的地方。

在历时一年的精心挑选后,这个朝气蓬勃的新兴直辖市在今年初确定“人人重庆”图案为自己的形象标志。两个欢乐喜悦的人,组成一个“庆”字,道出寓意“双重喜庆”的市名的由来。以“人”为主要视觉元素,既传递出重庆“广”“大”的开放胸怀和“双人成庆”

的美好祝愿,又蕴含“以人为本”、携手并进的发展理念。

这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为未来设定的目标和方向。

将“后发优势”转变为“低成本优势”

像西部许多欠发达地区一样,重庆正处于“爬坡上坎,负重前行”的阶段。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将潜在的“后发优势”转变为现实的“低成本优势”。

如何转变?首先要有全局意识和战略眼光,如市委书记汪洋所说:“千里为重,广大为庆;兼收并蓄,是为重庆”。其次要善于借鉴。发达地区“摸着石头过河”,有经验也有教训。只有认真吸取这些经验教训,才能少走弯路,在较高的平台上与发达地区接轨。完全成为翻版,只有永远跟在后面亦步亦趋。

在这一方面,重庆颇有些壮士断腕的气概。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重庆国有企业举步维艰。市委、市政府只给了主城区29个重点污染企业一个扭亏脱困方案:退出主城区,整体搬迁改造。

重庆闻名中外的“雾都”称号,也被“痛下杀手”。1998年,重庆利用新技术对主城区公交车和出租车实行“油改气”,每年替代燃油约20万吨,不仅大幅减少了尾气排放,而且显著降低了车辆的运营成本;2000年初,启动总投资4亿元的清洁能源工程,在全国第一个掀起10吨以下的燃煤炉全部改用天然气、油、电等清洁能源的“锅炉革命”;2001年,启动净空工程和蓝天工程。“十一五”期间,重庆将再投入近500亿元,实施蓝天、碧水、绿地、宁静“四大行动”,到2010年使主城区空气质量满足II级以上标准的天数达到290天,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两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一成以上。

2006年,寸土寸金的解放碑中央商务区开始筹建数万平方米的绿地公园。

“壮士断腕”为重庆带来了更多的蓝天白云,也推动重庆经济走上了质量、效益、速度协调发展的轨道。今年头10个月,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6%,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增长31%。而能耗与污染物排放等指标的下降幅度,则居全国第一。

发展要更好成果要共享

大城市带大农村的重庆,按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分为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三大经济区是发展中的同心圆,“人”是它们共同的“圆心”。

在6月召开的重庆市委二届九次全委会上,重庆市委创造性地提出由都市发达经济圈组建帮扶集团,对口帮扶三峡库区8个移民重点区县的新思路,争取5年内转移10万库区移民劳动力到主城区就业。11月中旬召开的二届十次全委会进一步提出要健全统筹区域发展的机制,推进三大经济区协调发展。此后不久,市政府将包括税费征收权、人事编制权在内的92项权限,下放三大经济区的6座中心城市,以此促进形成城镇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十五”期末,重庆主城区对人均住房使用面积6平方米以下的低保户,刚刚实现廉租住房保障全覆盖。二届十次全委会《关于构建和谐重庆的决定》讨论稿中,又提出了对主城区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0平方米以下、远郊区县人均住房使用面积6平方米以下的低保户实现廉租住房保障全覆盖。有区县领导觉得标准定得太高,工作压力太大,但全委会在通过的正式文件中,仍坚持了这一标准。在试点的基础上,重庆市还决定从明年起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落实对库区移民、城镇低保人员和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资助政策,逐步建立农村养老保险等政策措施,从机制上保障所有市民都能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今年夏天重庆遭遇百年不遇的高温干旱。市委、市政府果断决定对企业事业单位限电,确保居民生活用电。指挥救灾的同时,重庆市领导便多方为受灾群众联系外出务工“以劳补灾”。市里及时拨出2500万元组织10余万灾民赴新疆摘棉,市委书记汪洋和市长王鸿举不仅出面联系安排专列,还亲赴火车站接送。一个多月时间里,摘棉工共挣回了三四亿元。

营造创新发展的人文环境

文化孕育精神,精神产生动力,共同的行动有赖于同样的“文化基因”。

新年伊始,有关新时期重庆人文精神的讨论,就成为从市委、市政府决策层到普通市民共同关注的焦点。市委二届九次全委会开幕式上,市委书记汪洋没有作程序性的工作报告,而是在讲话中集中阐述三峡库区如何培育自强不息、开拓开放的人文精神,使之转化为开展各项工作的精气神,成为保证库区持续健康发展的“软实力”。

创新要有宽阔的视野和胸怀,创新力源于学习和借鉴的能力。从“媒体沿海行”,到党政学习考察团东行取经,兄弟省市发展民营经济、改善发展环境、优化政务环境的工作思路和制度设计,以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增强了重庆人的“差距意识”。

从7月中旬开始,重庆市委部署以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为抓手,以“执政为民、服务发展”为突破口推动市级机关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进而改善和优化重庆的发展环境。市委明确要求,要通过学习整改活动大力强化以人为本的观念,解决公仆意识、服务意识淡薄的问题;强化发展是第一要务的观念,解决部门利益、单位利益至上的问题;强化实事求是的观念,解决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严重的问题;强化对外开放的观念,解决视野不宽、开放思维欠缺的问题;强化改革创新的观念,解决管理体制、工作机制不活的问题。

学习整改活动“把机关公务员打造成一支站起来谋重庆发展、俯下身为人民服务的干部队伍”的努力,收到了明显效果。改革企业名称登记制度、放宽出资限制、减免工商规费等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随后相继出台。仅9、10两个月,重庆就新增私营企业2926户,新增个体工商户2万余户,同比分别增长31%和12%,新增注册资金则分别达到12%和43%。在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重庆也逐渐变成各种发展要素竞相聚集融合的一方热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