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茅威涛是新越剧的一面旗帜

2006-12-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 龚和德 我有话说
评价茅威涛,需要用点历史眼光。

越剧百年,大体可分三个阶段。1906年至1941年,不妨称作“前越剧”阶段。1942年袁雪芬倡导改革以来,到“文革”之前的20多年,是越剧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时期。我们观念中的越剧,就是在这个时段成型的。她的主要标志是《梁祝》、《西厢》、《祥林嫂》、《红楼梦》等一批优秀剧

目和10多个声腔流派。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随着社会和文化的转型,我们正在面临当代新越剧的建设过程。这个“新越剧”,既包含以前优秀成果的高质量延续,又包含当代比较成功的新创造。越剧成型于上海,那个时候,上海是越剧唯一的发展中心。从八十年代初起,由于浙江对地域文化的高度重视,先是省后是若干地市,办起一批“小百花”,使越剧的发展态势,已是两个中心了。这两个中心各有优势。上海完成了许多优秀剧目的“替身性”传承(尤以《红楼梦》最为突出)和流派继承人的培养,实力雄厚,使越剧的进一步发展有了稳固的基础。上海也有新剧目和舞台艺术的创新,相对而言,影响较小。而浙江的越剧,不仅在剧团数量上、人才资源上有优势,而且也有“质”的代表,那就是以茅威涛为领衔主演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成了新一波革新浪潮中最具挑战性、最有影响力的弄潮儿。该团先后获得中国戏曲学会奖、文华大奖、二度梅以及有剧目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都是对其创新成果的褒扬。

茅威涛是个有明确理念的艺术家。最近她与郭小男“合谋”提出了“旧中创新,新中有根,移步换形”的创作理念,值得重视。难道已经成型的越剧,还要“移步换形”吗?现在京剧界有些人大谈“移步不换形”,越剧界没那个禁忌。过去上海总结越剧的成功经验有两句话:“以改革起家,靠综合取胜。”越剧能够超越“前越剧”而成型,声腔曲调的趋于完备是根本,从“综合取胜”来说,主要有话剧、昆曲“两个奶娘”(袁雪芬语)。话剧这个“奶娘”的意义大致有三:①提高了越剧界追求新文化的文化意识;②加强了越剧演员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③引进了现代剧场以及新式古装、布景、灯光等因素。昆曲这个“奶娘”丰富了越剧表演身段,还属于技术层面上的戏曲化,称作“技导”。这些都是通过建立编导制来实现的。就是这样的选择性重构,使越剧完成了乡村传统戏曲向都市近现代戏曲的转化,成为有独特的审美形态、风姿绰约的新型女性戏曲。这是中国戏曲史上坤班的一个奇迹。

现在再来看这个阶段的成型,尽管其代表作以及声腔流派具有持久的艺术魅力,但其局限性也是明显的。在题材所反映的文化观念上、综合所反映的艺术视野上,都不能不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特别是话剧写实观念对越剧束缚很深,使其艺术形态有陈旧、单一之嫌。对此进行挑战的,不是上海越剧,而是浙版《西厢记》首先取得突破性胜利,刘厚老称赞为“越剧的新里程碑”。

从《西厢记》、精品版《陆游与唐琬》,到最近推出的新版《梁山伯与祝英台》,茅威涛作为主演、团长,一直致力于提升越剧的艺术品位,使之融入新文化、走进新时代。这个提升,一方面通过重新解释传统题材和拓宽题材领域、塑造新的人物形象,以丰富、提高越剧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通过深化综合,使越剧艺术形态新颖化、多样化。越剧的“综合取胜”不能到袁雪芬为止,还要继续下去,那是对内回归、对外扩张的辩证统一。对内回归,就是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戏曲的美学精神;对外扩张,就是放眼各种新艺术新科技,为我所用。正是这种追求,使她主演的《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与以前我们看过的《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相比,你会觉得,更传统也更时尚或者说更古典也更现代了。

茅威涛的成功不是她一个人的,她背后有顾锡东、杨小青、郭晓男,有一个团队,有一个省的文化经济力量作依托。但她是核心,是主力,每一个成功,都闪耀着她生命的光彩。她是袁雪芬创新精神最优秀的继承者,是当之无愧的当代新越剧建设中的一面旗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