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因材施教 做好对外汉语教学工作

2006-12-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吴竟红 我有话说
“因材施教”本是教育学中一个古老的命题,对此,两千多年前的儒学大师们就有论述。在《论语・子张》中即有子游和子夏关于如何教育学生的争论,子夏说:“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辟之草木,区以别矣”。而孔子本人说得更加明确:“求也退,故进之;游也兼人,故退之。”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影响了历代的教育家
,今天仍有指导意义。

所说“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特长,发扬其长处及学习上的优势,弥补其弱点及学习上的不足,让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以优良的成绩完成其学业。对外汉语教学则应根据这一总体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了解学生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是“因材施教”的前提。世界上各个民族、族群、国家、地区,文化背景是各不相同的,其中有宗教的影响,也有历史地理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因而造成了不同的信仰和特点各异的风俗习惯,以及对外部世界的不同见解和价值观。但是,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不论其大小,都会在某些方面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法国思想家、文学家伏尔泰就曾谈到各民族互相学习交流的必要性:“如果欧洲各民族不再互相轻视,而能够深入地考察研究自己邻居的作品和风俗习惯,其目的不是为了嘲笑别人,而是为了从中受益,那么通过这种交流和观察,也许可以发展出一种人们曾经如此徒劳地寻找过的共同的艺术欣赏趣味来。”这说的是民族文化艺术的交流,但也很适合对外汉语教学中对学生的了解与把握。比如,有的学生想了解希腊罗马神话和中国古代神话的异同,如果教师对二者缺乏了解,则难以回答。再如绘画,西方的油画和中国画也是截然不同,有的学生对中国画的艺术价值提出质疑。其实,二者的不同,不仅是用料的不同,而且创作手法也很不一样。油画基本是写实的,中国画除了工笔画外,大多是写意的。相对说来,中国的一些花卉、虫鱼的短幅画,可能很快就画出,但一些大画家的寥寥几笔,却是几十年甚至一生练成,如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李可染的山水、李苦禅的鹰等,他们几乎用了毕生精力才练成那瞬间的“挥毫泼墨”,正如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伦勃朗的《天使降临圣子之家》、米勒的《拾穗》、凡高的《向日葵》一样,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而一些巨幅长卷,如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现代画家傅抱石和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也是花费了很长时间才画成的。了解学生的文化背景,把中西文化之异同加以比较,很有利于他们学习汉语和对中华古老文化的深入了解,这是贯彻“因材施教”不可或缺的。

其二,把握学生不同的心理机制和性格特征,是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环节。来自不同生长环境、受过不同文化教育、性格特征又不相同的学生,其心理机制也有许多差异。对教师来说,如能在学生的感知、记忆能力、理解和判断能力、情感好恶诸方面有所了解,对课堂教学及课外辅导来说,是异常重要的。有的学生由于在某些方面有弱点,与其他同学有差距,往往会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因而会影响其学习积极性的发挥,这就应该采取“扬长补短”的对策,尽量使其长处得到发挥,消除其自卑感。

在把握学生心理机制方面,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运用情感规律教书育人。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有感情的个体,如能在感情方面加深交流,对增强教学效果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在师生之间建立起信任和友谊的桥梁,感情上能互相依托,学习上的难题自会迎刃而解。这就要求教师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相处,使他们感到学习汉语是一件愉快的事,而不是负担,这样学习效率自然也会提高。而对他们的某些不足,甚至是缺点,不但要能容忍,而且要用柔和的方式,诱导他们去克服。

再次,“因材施教”要运用启发式、发现法,并要有针对性。启发式是相对填鸭式而言的,旨在启发学生扩展思维空间,把握学习规律,这是增强记忆、获取更多信息的有力手段,即人们常说的“举一反三”。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的核心思想还是主张启发诱导。关于发现法,有的国家叫问题教学法或积极法。用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杰・布鲁纳的话说:“发现不仅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可见,发现法是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条件之一。我们对学生要多启发诱导,不但在课堂讲练时增强形象性和趣味性,而且还可以通过批改作业、课间课后谈话、学习指导等,发现其长处,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