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心在最高处 根在最深处

2007-01-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国圣 我有话说

从西南大学美丽的校园里,走出过许多国宝级的人物:学贯中西、特立独行的国学大师吴宓,名满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我国土壤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农民科学家”侯光炯,在戈壁滩上培育出26个西瓜品种、被誉为“戈壁滩上的明珠”的吴明珠……3年前,向仲怀院士率领的科研团队在世界上率先完成家蚕基因组“框架

图”,西南大学再次令世界瞩目。

在最需要的地方成为大树

从重庆出发,坐车7个多钟头到奉节县城。从县城出发,过轮渡,3小时颠簸,翻过一座海拔1500米的大山到冯坪。5年来,每个新学期开学,都会有一批意气风发的西南大学在校学生,来到这个几乎看不出街道模样的乡镇,在冯坪中学“顶岗实习支教”一个学期。

西南大学是一所以教育和农学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让学生在最需要他们的地方经受全面锻炼,将毕业实习与“农村师资更新”相结合,被“顶岗”的乡村教师由学校集中提供免费培训。这是西南大学探索“顶岗实习支教”的初衷。“在市里的重点中小学,让我们上讲台的机会很少。在这儿我们都是顶一个正式教师。现在我上课已经很从容了。”2003级化学化工学院的蒋燕认为,这将为自己联系工作时试讲打下很好的基础。

据唐刚校长介绍,自从西南大学将这里作为“顶岗实习”联系点后,学校如今已成为拥有900名学生的乡镇中学典范。西南大学副校长陈时见介绍,西南大学现在每年都要选拔数百名优秀在校生去农村中小学顶岗实习。

与大家“面对面”、“零距离”

在推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西南大学始终坚持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学校想方设法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并不盲目跟风搞一些与专业培养完全不相干的技能培训,而是强化训练和提高专业能力,在“实战”中锻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协调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

2006年初,西南大学在素质教育中推出以国学大师吴宓字号命名的“雨僧计划”。作为“雨僧计划”的一部分,“雨僧讲坛”仅从2月22日到11月24日,就安排了77场,主讲人分别来自美国、日本、我国台湾地区和内地的33家单位,既有院士、世界500强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国际组织官员,也有市内媒体从业人员和本校教师。涉及领域从国际政治、社会热点、技术创新到学校管理、个人礼仪。

按照培养本科创新人才的“光炯计划”,西南大学在2006级本科生中开始设立“创新实验班”。创新实验班实行学业导师制,并推行课程改革计划和实验实践教学改革计划,并在进入创新实验班的学生中实行滚动竞争机制。学校由此形成了以创新实验班教学、特长班教学、实习支教、实习支农等教育教学模式为一体的基础型、复合型、应用型多层次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高等教育要大量培养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也要为成就未来的大师打下基础。“大师不可能速成,但我们可以通过传播‘大师文化’,帮助青年学生形成更好的处世态度、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陈时见说。

营造宽严适度的成才环境

学校工作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未来。

西南大学在本科教学中既强调综合素质的提高,又努力突出个性化的培养。学校从2006年开始实施了“2十1”学期制改革,在传统的秋季和春季学期之间,设立选择性的夏季学期。夏季学期的教学内容根据学院、教师和学生自愿的原则进行安排,主要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要求。新的学期制实施后,学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地安排时间进行社会调查研究和实践锻炼,可以自主安排科研开发实验,也可以选择传统学期因时间冲突而无法选修的课程。

宽容绝不是放任。2006年4月12日,西南大学开通“本科教学质量110”,首开全国高校快速处理教学事故的先河。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对涉及教学过程中的一切问题,均可通过由专人值守的监控电话进行举报、投诉或者提出建议。对于师生反映的情况,学校教务管理职能部门必须在第一时间作出协调和处理。

在此之前,学校专门发文规范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行为,重处“不务正业”的教师。“不上讲台的教师,再有水平也不是好教师。”陈时见说,学校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营造一种“大师文化”,通过这种文化的熏陶,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引导他们脚踏实地,在理论与实践、教与学的交互作用下耳濡目染,实现教学相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