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影响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2007-01-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周正刚 我有话说

文化产业是21世纪最有前途的“朝阳产业”,但这个前途取决于它能否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离开可持续发展,文化产业就不会有长久的活力和生命力;离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也没有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完整格局。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形势喜人。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文化开发急功近利

一方面表现为过度利用和浪费资源,使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文化资源需要开发,如果不开发利用,就只能像深埋在地下得不到开采的自然资源一样无法实现其价值。但一哄而起、盲目杀鸡取卵式的开发,过度利用资源、不计代价和不顾未来的短视发展,将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和破坏。许多文化资源特别是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自然景观资源等都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和脆弱性,它们往往是不可再生或很难再生的,这些文化资源应该永续利用、代代共享,决不能走“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路子。但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保护不足、利用过度的倾向,这是影响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硬伤。另一方面是,无论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市场的开拓,都存在“一锤子买卖”的问题,搞短期行为。为了追求一时的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搞一些庸俗乃至非法的东西;或是一味追求低成本高速度,粗制滥造,“假、冒、伪、劣”的文化产品泛滥。其结果必然是失去市场。为有效开发和利用文化资源,抗拒“眼球经济”的短视和浮躁,迫切需要我们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从长计议,防止短视发展及其危害。

二、文化产业缺乏规划

文化产业的盲目开发表现为缺乏长远打算和战略规划,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盲目决策和行动,开发和发展中交了巨额的“学费”。面对各地如火如荼的文化产业大潮,有的地方和部门不顾客观条件,动辄办大产业、上大项目,把摊子铺得很大,战线拉得很长。有的未进行严密科学论证,就盲目投资,盲目上马大型娱乐场、文化一条街、文化产业园区等,其结果或是无果而终,造成损失;或是效益低下,回报率低。有的由于发展的方向不明,搞什么、不搞什么,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不能打造自己的特色和个性,造成行业模式化和产品同质化。还有的盲目追求“贵族化”的文化经营方式,一味追求高档豪华,产品和服务价格畸高不下,致使一些地方文化产品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脱节,高档次文化产品无人问津,而中低档次文化产品又不能满足大众的需要。实践表明,发展文化产业决不能一哄而起,盲目追求数量的扩张和速度的飞快,必须把握规律性,富有预见性,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科学决策,解决好近期发展与长远发展,重点发展与协调发展,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等一系列问题,这样才能推动和促进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文化资源粗放经营

许多地方更多的是出卖文化资源或产品的“毛坯”,真正的文化附加值没有开发出来,缺乏综合效益。表现为:一是“散”,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我国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但资源利用的封闭性突出。一个文化部门或开发单位往往追求小而全,自我保护,为暂时的局部小利益而相互制约、扯皮,进行资源争夺大战,造成浪费。有的虽也进行了一些整合,但缺乏有机联系和真正的合作。二是“小”,小打小闹、坐井观天。很多文化企业还是家族式的“小作坊”或“文化小买卖”,素质较差,缺乏现代企业的基础和素质,成不了规模和气候。三是“滥”,平庸、低劣、粗糙的产品充斥,制造了大量的文化废品和精神垃圾。例如:娱乐性节目过多过滥,令观众渐生反感;电视剧供大于求,不少电视剧一拍出来就成废品;图书品种逐年增多,粗制滥造者难计其数;文化旅游热极一时,引起各地对人造景点趋之若鹜。不少珍贵资源,由于开发管理不善,存在着“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服务和管理”的问题,效益低下。四是“同”。热衷于跟风赶浪,别人搞什么我也搞什么。同质结构的竞争,同质产品的推销,同质资源的比拼,引起无序甚至恶性竞争。许多文化产品,重表面形式轻内容内涵,重沿袭模仿轻特色创造,重追逐潮流轻独辟蹊径。电视节目相互“克隆”,同种图书蜂拥市场,文化娱乐套路相似,致使我国文化产业品质、效益受损。五是“弱”,缺乏核心竞争力,生产和技术落后。许多文化产业门类和品种如雨后春笋般开发出来了,但有特色的产品、真正效益好的产品并不多;有的文化企业和行业虽然领悟较早,走在前列,但发展不快,后劲不足;多数文化企业弱小,经不起风浪,成为难以抵挡风浪的小舢板,有的甚至难以为继。

四、文化产品缺乏内涵

一些文化产品片面追求受众率和经济效益,把肉麻当有趣,品味不高,格调低下。特别是在一些报刊、图书、电视、网络、手机短信、音像制品中,某些迎合猎奇心理、渲染感官刺激的内容,已成社会文化的一种“污染”。如在娱乐节目中,有的主持人扭捏作态,随意调侃,自作多情;个别图书内容低俗,名字新潮,封面眩目,胡乱改编经典等等。“娱乐”几成“愚乐”,“益智”实为“抑智”;文化被“娱乐化”,而“娱乐”又被“商业化”;过于追求形而下的“快感”,而忽视了形而上的“美感”,导致文化产品“人文内涵”的缺乏。在有的生产和经营者那里,创新似乎就是出点奇招、怪招,招徕受众。这样的“新招”不管用了,又进一步推出更奇更怪的“点子”,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我国文化产业获得了发展,但低俗之风有渐长之势,这是值得我们反思和重视的。事实上,文化产业首先重在产业的文化内涵,切不可把文化产业视同或建成一般的第三产业。低俗文化造成的文化和精神污染,比环境污染危害更大。

五、文化发展存在虚热

这种现象表现在表面“热”,实质“冷”;上层“热”,基层“冷”;氛围“热”,实体“冷”。有的政府部门或文化企业,存在不正确的政绩观,树“形象工程”。比如热衷于文化工程、场馆、设施的铺建,但“只盖庙,无和尚”,利用率很低;有的项目开张热热闹闹,仓促上阵,后来门庭冷落,虎头蛇尾;有的表面风光,但实际悬留着巨大的黑洞和亏损;有的寅吃卯粮,只求本届有政绩,不给下届留财富,常常另起炉灶,朝令夕改,一届的政绩留下的问题和漏洞,导致后来几届还不清。在当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热潮中,尤需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警惕文化产业泡沫。发展文化产业不是显气派,造声势,图虚名,而是要实实在在创造文化GDP,虚假、浮躁与发展实实在在的产业是相违背的,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大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产业注重以人为本的内涵和产业的全面、健康、协调发展。消除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必须坚持资源保护优先原则、突出特色原则、市场取向与社会效益相一致等基本原则。需要各方面的密切配合和扎实有效的工作。切实地认识各地的文化资源,真正摸清自己的家底。树立科学发展观,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生态效益的最佳结合,增强经济实力和文化竞争力,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制定长远发展的规划,科学决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改革不合理的体制机制,加速科技进步和文化创新,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开发人才资源,培养造就一大批熟悉意识形态工作、熟悉市场经济规律,懂经营、会管理的文化产业人才,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加强立法和管理,限制过度、过热开发,提高管理和发展文化产业的水平,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扩大对外开放、开展交流与合作,大胆借鉴国外良好的市场运作机制和经验,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影响深,需要在多方面做文章、下工夫,采取有效的得力措施,把可持续发展落到实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