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正确理解“文化强省”的内涵

2007-01-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韩宇宏 赵保佑 我有话说

近些年,许多省市都先后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市)”的目标,并为此制定了文化发展纲要、战略措施和政策保障,说全国兴起了文化建设热,恐怕不算过分。那么,什么是“文化强省”?它应该以哪些指标来加以衡量和评估呢?这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倒未见有明确的阐释。从各地的规划及相关材料可以概括为:文化产业对社会经

济的支撑度,群众文化生活的满意度,对周边地区文化发展的影响度三项。这些都是文化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且相对比较繁荣的重要表现,应该成为文化强省的重要衡量指标。但仅只这些还不够完整,现实文化发展的衡量评估体系似乎应该包含这样六个方面:1.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2.文化积淀增加度;3.文化遗产传承完好度;4.文化对外影响和输出的力度;5.文化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支撑度;6.先进文化的呈现度和影响力度等六个方面。

“文化强省”应该能够引领或影响全国文化发展走向

从某种角度看,“文化强省”实际上就是“文化高地”,是新思想、新理论、新科技、新知识成果、新文艺作品的发源地、产出地和权威的认证地。个别其他地区的最新产品,也只有在这里才能得到权威的认可和评定。它外在地表现为,由一批批优秀的文化产品、精品,一批批国家一流的学者、艺术家、文化人、文化大师,一批从文艺创作、科学技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流表演团体、制作机构、理论教学、研究机构组成。他们创造的文化成果,以各种方式传播开来,影响和渗透到全国各地,被全国人民、整个中华民族所享用,同时,也逐渐内化为全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这是一切文化的“核儿”)。所以,它绝不是轻而易举即可造就的;它需要历史积累、经济基础、特殊政策、文化学术氛围等条件,并且是这些条件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国目前的“文化高地”,也就是北京、上海而已。文化人只有在北京上海出名才能成为国家级名人,文艺作品只有在北京上海打响才能红遍全国,也才有了“产权身份证”。任何文化的“单兵独进”或某个方面的优异突出,能够增添该地区、该省份的美誉度,却并不能确立它的“文化高地”地位。

文化弱势省份有成为“文化强省”的可能

建设“文化强省”固然不易,问题在于有无这种可能性,也就是说,目前的文化弱势省份有无实现文化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回答是肯定的。这是因为:第一、世界文化、人类生存观念的转型,带来学术研究的重新洗牌和学术起跑线的重划。这种转型和重划,从国际范围看,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各民族文化改变世界现有文化格局,改变和提升自身地位带来了机遇;在国内,可能导致学术上的重新洗牌和重划学术起跑线,从而导致文化地图的重大改变。这就是机遇。

第二、目前我国文化发展的现状,也给后发省区提供了赶超的机会。我们当下的文化整体状况可以概括为:精英文化流俗化,大众文化(价格)高端化,经典文化娱乐化,我们的文化建设还缺乏有效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实实在在拿出创造性文化成果的省份,就完全可能成为新凸起的“文化高地”。

第三、我国文化产业的内向型偏颇预留了突破的巨大空间。从产业的角度看,我国文化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基本属于自产自销、自娱自乐式的内向型文化,文化贸易逆差大。如版权贸易2005年前大约是100:1,不久前法兰克福书展取得的最好业绩是4:1。那么,变内向型为外向型,努力生产外向型的优秀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大显身手,便极有希望迅速上升为国内的“文化高地”。

第四、立足本地的人才观,亦可峰回路转。一则在世界性文化转型面前,无论“文化高地”还是文化低谷的学者、文化人,大家都面临着相同的新问题,起点都差不多;二则建设“文化强省”的任务,绝非十年八年即可奏效的中短期工程,中青年学者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成长为“著名学者”、“文化大师”。这里的关键在于让本地学者们看到成功的希望,努力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接触高端的机会,同台竞技的公平,及时中肯的成果认定,加大推介的力度。打造一个完整的文化链条,一个良性的、有取得“话语权”可能性的文化圈,比高薪引进、“特聘”著名学者、“文化大师”更有价值,更具根本意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