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浩然大气赋长江

2007-01-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石兴泽 李军 我有话说

文化散文的意旨在于人文关怀。优秀的文化散文大都在流畅简洁的文字背后隐潜着作者特定的人文理性。郭保林在《大赋长江》(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6月出版)中把自己融于大江巨川雄伟壮丽的景色描写与各种人文叙事之中,在其笔下,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被赋予人的性情,作者与山水的自然交融,追求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

的艺术效果,达到物我统一的境界。人性化的自然描写使作品既区别于传统的借景抒情,也多了一些灵秀之气。作品不同于其他文化散文那般凸显人文理性,但其对于历史与现实的忧思却流溢其间。在凭吊古人遗迹,或缅怀历史沧桑的过程中,作者将一己之叹顺着笔端涓涓流出,因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做底子,其感叹充满诗性与灵性。第三章写成都的武侯祠,作者踩着历史的脚步,对诸葛亮及与其有关的三国故事做了一番生动的叙事之后,别有一番历史的感慨:“风雷激荡,烽火烛天,羽檄飞驰的三国鼎立的局面,开始了历史的大统一,大融合,多少智慧的巨星,多少叱咤风云的将帅,多少焦虑和忧愁的期待,多少石破天惊的搏击和厮杀,像梦一样逝去了!一页风云散,几度夕阳红,只落下渔夫樵翁的山歌闲话,笑看春月秋风……”颇有些“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意味。个人忧思与人生哲学的结合,使散文的意韵更加浓厚,境界也更为阔大。

作品的语言色彩大大强化了读者的形象感受,带来视觉的冲击力。作者将古典美学传统融化于现代形象感知,成功地将唐诗宋词的名章佳句与现代白话相互交融,长句短句参差错落,阅读起来虽不如单纯的现代白话文通俗流畅,却抑扬顿挫,直接带来审美的快感。写长江离不开水,水的描绘体现了作者文字生动与魅力,如九寨沟的水形态多样,作者的描写因势而异,其整体观感则是:“水是这里的主旋律,水在这里变化成各种姿态,或飞瀑直下,或静若处子的明眸,或潺潺、淙淙,如歌如吟,或浪拍参差错落的岩石,訇訇然而去,或在那些老树虬髯蟠蜒之间婉然如蛇,飘然如纱,给苍老一抹青春的轻佻。”作者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在起伏错落的句子中,或通感、或比喻、或拟人,自然界的水被作者表现得可触可感,且充满音乐的韵律。

在这样一部全景性描写长江的大散文里,关于水,关于雨,关于山,关于历史文物与建筑总是重复再现,而作者的文字却不能在重复中进行。如何表情达意,又不失诗意展示,对作者来说是直接的挑战。作者的语言功夫也就更显本色。作者顺利地实现了语言的跨越,不仅没有单调地重复同一事物的描写或叙述,而且鲜活多姿,每一个对象都是具体环境中的事物,是同类事物的“这一个”,是具有特殊性而又不失类本质的“这一个”。作者从对象的特殊性入手,在对象与具体环境的交融中凸现被描写的事物形态和特点,对象的存在与显现借助于生存环境的衬托,也凭借于作者当时的感性认知,因此,同样一个对象在作者笔下显得仪态万千。如作品对巴蜀的雨称为“诗人的雨”,认为“雨是天空的语言”,下雨是天空向大地发表演说,然后放开笔墨将“雨景”、“雨情”状写得起伏跌宕,诗意盎然。

显示作者创作个性的还有跨文体的写作方式。作品既要展示长江灿烂的文化与雄伟风光,又要对真实的长江有比较具体的介绍,使读者的感受与想象建立在现实的地基上。在随物赋形的原则下,不拘一格,灵活地穿越于各种文体之间,因景、因情、因势、因物选取适宜的表现方式。比如对于长江的起源、长江的形成历史、长江的流程、长江的名胜古迹等内容,作者运用了说明的方式,客观介绍本身虽是一种解说,但却是显示长江阔大气势的一种方式。作者常常在简明扼要的说明之后,迅速转入个性化的描写或抒情。描写过程中的精雕细刻颇有现代意识流小说的细腻与感性,对事物的描写似乎不是在描画,而是富有情感的倾诉。人与自然的交融只有在浪漫的诗人身上才能体现。作者的诗性情感不仅是感受形式,而且也把这种情感以诗的语言来表达,或者直接以诗的形式来抒发,或将诗的音韵与乐感付之于散文的字里行间。作者留连于名胜古迹,古色古香的建筑巧夺天工,但作者关注的却是与建筑相关的人事和历史。时而运用史家笔法,时而像一个说书人娓娓而谈,当文章告一段落时,则又以诗性与哲性水乳交融的笔法将文章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提炼出前车之鉴的警世意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