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万山皆绿春满园

2007-01-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小润 我有话说

云南省思茅市翠云区是思茅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因四周群山葱郁,山间白云缭绕而得名。2003年,云南省思茅市被确定为国家现代林业开发试验区,从那时起,翠云区坚持改革创新,探索解决林场、林业、林农问题,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林业生态建设路子。近日,记者在翠云区采访,亲身感受到一种万山皆绿、万水皆清、万茶

皆香、万家皆春的和谐氛围。

以改革破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林业,是翠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但是,保护与发展从来都是一对矛盾。林业生态不能有任何破坏,但林农同时又要脱贫、要致富,怎么办?

如何破解这对矛盾,关系林业生态建设的成败。翠云区委、区政府从理顺产权利益关系入手,建立令人耳目一新的“股份制林场”,林农以林地作价入股,投资者以现金方式入股进入林场经营,林场在遵循分类经营管理和限额采伐等政策的前提下,依法开展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这种“股份制林场”,被誉为林权改革中的“翠云模式”,广受赞誉。

今年37岁的林农王春,22岁就在林业局下属企业打零工,工作就是伐木,一年下来收入不过2000多元。2003年,他开始放下伐木工具,承包了南屏镇曼连村帮福山4000多亩荒山,并以股份制方式租下2000多亩林地,通过种植当地特有的优良经济林木思茅松,和其它林产业、茶叶、药材等,王春见到记者时,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再有三五年的时间,他这6000亩林地每年的净收入就达十七八万元。

而湖南人周佑生的收益就更可观了。这位天昌生物药业公司的负责人,投入2000多万元租下倚象镇大寨村大草地合作社约800多亩低产林地,在林地间种植铁皮石斛。周佑生心里有一笔清楚账:每亩铁皮石斛的种植成本6万元,但一次种植基本上一劳永逸,当年就开始有回报,而石斛成品每公斤最高价达1.6万元。现在他又租下了旁边1200多亩林地扩大种植面积。周佑生的林地,也带动着周围林农的脱贫致富。

从2000年到2005年,全区累计完成植树造林30.53万亩,封山育林11.04万亩,义务植树近200万余株,保存率、成活率都全部达到85%以上。区里20年前的44万亩荒山,现在经过科学规划变成了“金山银山”,先后安置了云南省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移民1.5万余人。

以生态建设带动林业产业化

发展经济永远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翠云人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采用国有林与集体林置换的方式,把城区周围178平方公里范围内的集体林置换为国有林,并把这178平方公里范围界定为区级生态防护林,有效保护了城区周围的生态环境。

但林业要发展,单纯靠保护是不够的。翠云区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发展思路,重点抓好天然林保护,加大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珍贵用材林和特色经济林。他们积极发展森林食品、森林花卉、森林药材、竹产业和森林旅游,构建林产品交易电子信息平台,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规范、搞活林产品交易市场;加大林业科技投入,逐步实现科技兴林。

思茅松、西南桦等是当地林木发展的支柱物种。过去,翠云区由于存在大面积的低产用材林,密度低,每亩蓄积数量最多不过十几棵。现在,通过科学改造,改种优良经济林木思茅松,不仅每亩可种植一百多棵,而且在管护期内就可以通过间伐获取小料,产量和收益都大幅上升。2006年,他们在全国率先选择优良思茅松、西南桦种籽送入太空,进行太空育种实验。如今,翠云全区农民收入的60%来自于林业产业,真正尝到了“靠山、养山、吃山,希望在山,出路在山”的甜头。翠云区已经改变了原来单一出售松香、松节油林产品的初级加工方式,建立了一条通过GMP认证的200吨/年的冰片生产线及林化深加工产品,并打入国际市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