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安徽六安发现西汉诸侯王墓

2007-01-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李陈续 / 摄影 汪海清 我有话说


出土的铜壶上有“共府”字样铭文

本报安徽六安1月7日电今天,安徽省及其六安市文化、文物部门的专家齐聚位于六安市郊的“双墩一号”汉墓发掘现场,共同见证这座西汉诸侯王墓的开棺发掘。根据前期考古掌握的情况,“双墩一号”汉墓规格之高、规模之大、价值之高在安徽尚无前例,墓葬的“黄肠题凑”结构保存完好棺椁外藏室遗存丰富,陪葬品中流露的信息让专家们得出了令人兴奋的推测:墓主极可能是西汉六安国第一代王共王刘庆。

双墩汉墓位于六安市三十铺镇双墩村境内,为并列两座大墓,其中“双墩一号”汉墓处于国家重点工程――合(肥)武(汉)高速铁路的路基位置。按照《文物法》规定,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安徽省文物管理部门从2006年4月开始,组织力量对其进行了保护性抢救发掘。

考古发现,“双墩一号”汉墓有陪葬墓、坑和主墓组成。墓葬封土西侧是三座并列的陪葬墓,西南为车马坑,东北有一陪葬坑,由于被盗已成残坑。陪葬墓、坑中发现了鼎、壶、罐、钫、灶和五铢钱以及铜车马饰件、铅质车马冥器、8匹马的遗骸与4车残迹。

通过近半年发掘,“双墩一号”汉墓主墓室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该墓封土高达11米,墓葬平面为“中”字形,东西向,由前后墓道、墓室组成,全长45米;其中墓坑长17米、宽12米,墓口距离墓底深10米。整个墓室为“黄肠题凑”结构,所用木材100多立方米,数量惊人且保存完好。木椁盖清理出来后,考古专家发现了4个大小不一的盗洞,盗洞一侧切口都比较整齐,证明该古墓的主墓室在古代就已经被盗过了。仅出土了漆木器残片、五铢钱、玉器、金箔、银箔、封泥和植物种子、果实等。所幸的是,在随后的发掘清理中发现,“双墩一号”汉墓南、西、北三面的外藏室保存完好且随葬品丰富,仅在位于西部的后室内就初步发现20件铜壶以及木车、木马、木俑等物品。尤其是青铜器物件数之多、体量之大、金银工艺之精美,在已发现的同时期、同规格墓葬中极为罕见。


汉墓发掘现场

根据汉代的礼制,“黄肠题凑”结构是当时诸侯王陵特有的葬制,目前在国内仅有的几处发掘均得到证实。考古专家结合陪葬墓、坑和主墓的诸多发现判定,双墩汉墓为西汉时期墓葬,年代约为公元前122年至公元8年之间,墓葬主人应为诸侯、王级别的人物。而根据文献记载,六安西汉时为六安国封地,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封胶东康王少子庆为六安王(共王),历五代,王莽时绝。结合该墓出土青铜器上发现有“共府”字样的铭文以及封泥模印的印记,专家们综合分析推测:此墓的墓主极可能是西汉六安国第一代“六安王”刘庆。

“双墩一号”汉墓的发现,引起了国家文物局、国家博物馆以及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和陕西、湖北等地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专家们认为“双墩一号”汉墓对于研究西汉及六安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工艺技术、诸侯王室墓葬制度,具有重要的科学、历史和艺术价值。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评价,“这是一个重大考古发现。”据安徽省文化厅副厅长李修松教授介绍,“双墩一号”汉墓从今天开始进入揭开墓葬、全面清理文物阶段,几天后可以完成,相信届时会有更多的发现。


陪葬坑中发现的铜饰件

词解黄肠题凑

所谓“黄肠”指堆垒在棺椁外的黄心柏木枋,“题凑”指木枋的头一律向内排列。“黄肠题凑”指西汉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枋堆垒成的框形结构。“黄肠题凑”一名最初见于《汉书・霍光传》,根据汉代礼制,黄肠题凑与玉衣、梓宫、便房、外藏椁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经朝廷特赐,个别勋臣贵戚也可使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