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田间读“万卷书”

2007-01-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我有话说

近日,南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生张吉星,向校团委递上了他和化学化工学院学生杜祥宇合作的《江苏省沛县胡楼村环境卫生状况调查》,近8000字的报告,用大量翔实的数据剖析了新农村环境问题的成因,并提出了解决路径。“有一点70年前费孝通《江村经济》的味道!”长期从事新农村建设研究的指导老师臧乃康教授感言。

“这篇报告是我们用几个月的时间,靠自行车车轮和双脚‘写’出来的。虽然我们晒黑了,人也瘦了,却收获了很多。所以说,在田间也能读‘万卷书’!”张吉星的话代表了南通大学近2000名参加新农村实践的大学生们的心声。

双脚“量”出规划图

“新农会”创办之初,张吉星在校园贴出海报,招募新农村建设研究会会员。南通大学校团委、公管学院团委敏锐地捕捉到学生关注“三农”的动向,立刻通过校内广播和网络,广泛宣传,并与此前成立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会”等联动,实施会员“共享”。南通市委农办等也向“新农会”伸出援手,给予信息、政策等支持。很快,“新农会”从“冷点”转变为城乡大学生共同关注的“热点”,报名人数猛增到百余人。

对南通大学地科学院的陆志明和孙峰等同学来说,在通州秦灶镇的经历让他们感慨颇深。

刚到该镇八里庙村,他们便遭遇难题:村委会资料不全,户口簿都找不到。“人口出生率多少?增长率多少?”面对发问,村干部反问道:“什么叫规划?”

陆志明等同学首先丈量村里的每条路。他们用20米皮尺测出自行车轮毂长度,然后滚动自行车轮数圈数,硬是完成了道路等基础测量工作。随后,农贸市场、居民区、工业区、种植区等,按照1比2000比例,第一次出现在规划图上,城乡规划指标体系,跃然纸上,村干部们大喜过望。

南通大学地科实践团小分队归校后,“苏北苏南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的比较研究”等一篇篇宏观视角的论文相继出现。“这可是坐在教室、图书馆里绞尽脑汁都想不出来的‘宝贝’啊!”队员们共享成果,感悟尤深。

“数字农业”帮农民致富

“缺人才、缺科技、缺资金,苏北农村现状令人担忧,但更充满希望。”由印亚军老师带队,顾本勇等15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深入沭阳等县乡,实施“213”工程。

所谓“213”工程,就是为200个农村青年、下岗职工免费培训电脑,给10个县、乡机关或农业龙头企业免费建立网站,进行苏北农村人才需求结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等3个调查,在此之前,南通大学已连续两年实施此项工程。

当顾本勇再次出现在沭阳县新华电脑学校,一位中年汉子紧紧握住了他的手:“谢谢顾老师,是你让我这个下岗职工重新上了岗。”原来,去年夏天,下岗在家的他经过培训,不仅学会电脑基本操作,还以此技能开了个打字复印店,生意很好。

第一个项目进展顺利,可第二个项目就把南通大学的学生给难住了。10个县、乡、农业龙头企业中,只有4个同意建网站,原先答应做网站的苗头镇镇政府却提出不做了:“免费建网站好是好,可谁来维护?我们没有这方面人才。”经过反复协商,他们决定:将政府网站挂在农业协会苗木、种猪等销售网站上,通过“数字农业产品”销售,并由此带动政府政务公开。以此模式,隆集镇等6个镇政府上网工程全面展开,各协会销售、管理、生产等全部网上进行。

文明观念送下乡

建设新农村建设主体是农民,转变农民观念更显重要,“文学拯救灵魂。在新农村建设中,文学院学生应充当文明先锋,发挥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教育功能。”该校文学院50多位学生踊跃加入新农村建设的队伍。在南通市崇川区钟秀街道城北村等城郊结合部,他们走村串户,开设“新市民学校”,培训农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行“和谐家庭”大比拼,通过健身操、围棋、舞蹈等各种文体才艺比赛,营造家庭和谐氛围,以健康的娱乐活动驱走“黄、赌、毒”;请法律工作者进行法律咨询,让法制观念深入农村。

如今,在钟秀街道,酗酒、打牌赌博的人少了,晚上读书、看电影的人多了起来,空巢老人也不寂寞了,留守儿童也有人照料了……“累,并快乐着。”这是该校文学院实践团所有成员的心里话。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