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工业大省辽宁舞起生态之翼

2007-01-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毕玉才 苗家生 我有话说

新年伊始,好消息从北京传来:辽宁省瓦房店市通过了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验收组验收,成为东北地区第一个县级环保模范城市。

1997年,大连市跻身全国首批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成为黄河以北地区率先实现创模的城市;2004年,曾被列为“世界十大严重污染城市”之一的沈阳创模成功,独辟一条老工业城市改善城市环境

新路。不断地将“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工业大省辽宁,在《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构想:利用20年时间,投入巨资2500亿元建设生态省,并已通过了专家论证。

目前,全省14个地级市中,除沈阳、大连外,又有9个城市正在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辽宁创模已成群体之势。

从“不可能”到“可能”的跨越

辽宁是“共和国长子”,“一五”期间就形成了以冶金、机械、化工、石油、煤炭、电力、建材等行业为主体的重工业体系,全省工业上缴利润和缴纳税金共达87.9亿元。斗转星移,沧田桑海,昔日的荣耀如今已成沉疴。长期形成的“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仅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也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本溪曾被称为“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鞍山市内的3条河原本都有各自的名字,后来由于污染严重,被当地人根据颜色戏称为红水河、黄水河和黑水河。辽宁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振兴,必须变被动为主动,突破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环境“瓶颈”,舞起生态之翼。

沈阳曾进入世界十大污染城市“黑名单”,大气质量在全国47个重点城市中长期位居后十名左右,2001年大气优良天数仅有162天,尤其是铁西,白衬衫穿半天就会变成黑的。短短的几年时间,沈阳市就通过城市总体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生态建设,走出了世界十大污染城市“黑名单”。特别是铁西新区,3年拆除烟囱4000余根,异地改造企业150余家,重点调整退出高污染、高能耗、高水耗行业,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商贸企业纷至沓来,全市三大产业的比例由1978年的9.1:65.8:25调整为2003年的6:43.9:50.1,城市经济结构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目前,城区工业企业密度已由“九五”期间每平方公里14.5个,下降到现在每平方公里1.7个。同时,全市绿化覆盖率增加了近一倍,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加了3倍多。空气良好的天数增长到了317天。以前铁西区没人愿意去住,但是在前不久举行的沈阳房交会上,三分之一新入市的房子来自铁西。沈阳的成功经验说明,老工业基地完全可以走出一条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去年12月份,辽宁省省委书记李克强在省环保局调研时强调,到2010年辽宁省要实现全省万元GDP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的目标,必须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切实转变增长方式,着力推进产业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循环经济打破“恶性循环”怪圈

辽宁是能源消费和生产大省,能源消费总量居全国第5位,其中,以原材料工业为主体的重化工业是能源消费大户。与沿海经济发达省市相比,辽宁低层次、高能耗、低效益的特点尤为明显。2005年广东省GDP是辽宁的2.79倍,而能源消费仅比辽宁多20.3%,万元GDP能耗辽宁是广东的2.31倍,辽宁能源利用效率仅是沿海省市的50%左右。就是说,辽宁的一些企业是以牺牲资源为代价发展起来的,而资源毕竟有限,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批企业又为资源的枯竭付出了沉重代价。欲打破这个怪圈,选择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是辽宁的不二选择。

与其他省份不同,辽宁的循环经济推行的是“3+1”模式,即大、中、小循环和资源再生产业。所谓的大循环,是在整个城市和社会层面,围绕城市中水回用和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建设城市资源循环型社会;中循环,是在企业群落的区域层面,运用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理念,提升区域经济运行质量;小循环,是在单个企业层面,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建设循环经济示范企业;资源再生产业,是结合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大力发展资源再生产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辽宁省从2002年开始率先在全国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到目前,共有618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核,年节水1.94亿吨,节电3.08亿度,节煤160万吨,减排废水3.03亿吨,减排二氧化硫1.89万吨,烟粉尘16.99万吨,每年新增经济效益31.2亿元。

电力、冶金、煤炭、石油等行业,历来是耗能大户,如今,全省已有50多家企业实现了废水“零排放”。鞍钢去年一年年产钢1600万吨,比上年增加400多万吨,而资源水供应总量与上年持平,钢增了,新水没增;辽河油田2004年生产总能耗为284.3万吨标准煤,前年下降到281.1万吨标准煤,去年到10月份为172.9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23.8万吨标准煤,连续四年节能节水效益突破5000万元。

大连开发区抓住开发区整合提升契机,启动实施了工业介质循环利用、废旧家电综合利用和中水回用等9个工业生态链接项目,一下子就提升了整个地区的经济运行质量;朝阳华龙、铁岭新新等30多个煤矸石和煤粉灰综合利用项目,分别消化了以往废弃资源的62%和49%;鞍山市靠“吃”废水、废气、废料“赢利”的工业企业超过30家,年创产值10亿元。目前全省已建成的25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已达到284.8万吨,实际运行负荷达到了80%,鞍山、本溪、大连的10个污水处理厂已实现日回收中水40多万吨,主要用于工业、城市河道景观和绿化。

“共同行动”来源于“共识”

目前各单位的机构和编制都十分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原辽宁省环境监理处去年却被升格为辽宁省环境监察局。这既表明了省里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同时也是对监察处近年来工作的肯定。

仅2005年,监察处即联合多部门采取联合执法的形式,对矿山生态环境执法70余次,取缔关停了60多家违法排污企业;8次集中整治土法炼油,取缔了52家“小炼油”;对26座污水处理厂进行检查,对运行资金不足、管网建设不配套的9家污水处理厂和30余家重点纺织印染企业进行挂牌督办。去年9月19日,他们更是领风气之先,将沈阳市康平纸业等10家存在严重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列入“黑名单”,张榜公布,限期整改。经过两个多月的专项督办,10家重点违法排污企业,绝大多数在限期内完成治理任务。

国家挂牌督办的庆阳化工厂目前已开工建设日处理能力6000吨含硝基化合物废水的污水处理厂。始建于1919年、我国最早使用机械生产文化用纸的企业――辽宁新巨浪造纸有限公司,在完成转制后仅1年,最终没能迈过环保这道门槛,成为辽宁省迄今真正因污染严重而被关停的大型企业。

海城市一直是辽宁省经济发展较快地区,多次跻身全国百强县。印染行业不仅是当地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当地的排污大户。为了彻底解决印染废水长期污染水源难题,海城市政府去年一次性对6家印染企业实施了停产治理。这6家被关停企业家家都是当地的利税大户,投资两亿多元的海城市海富印花有限公司更居当地利税之首。关停这6家企业,不仅直接影响到全国闻名的西柳服装市场,还间接影响着当地约20万人的生活。然而,海城市党政领导并没有因此而手软,该市领导明确表示:关停污染企业不仅是上级环保部门的要求,也是我们自身发展的要求,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正是各级党委和政府与环保部门有了这样的共识,辽宁的生态省建设才呈现出了万马奔腾的气势。在日前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记者从省长张文岳的讲话中,欣慰地看到了这样一组数字:去年1年,全省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全省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提高8.3个百分点。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