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做学问要坐得住

2007-01-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刘彦敏 王书生 我有话说

最近有媒体报道,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全身瘫痪的斯蒂芬・霍金在65岁生日之际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他计划作一次太空旅行。

霍金是一个神话,残疾人和科学巨人两种身份特征在他身上合为一体,其力量超乎人们的想象。他的科普著作《时间简史》,被誉为人

类科学史上里程碑式的惊世之作;他对“黑洞”的研究使人类对宇宙又有了深层的了解。这样的功绩和一个高度残疾之人联系在一起,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动人心魄的事情。如今,这位勇士又要挑战了,实在令人钦佩之至。

追溯霍金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我们固然可将之归于他的天资聪颖,但我觉得霍金和他母亲在解释他何以成功时所说的另一个缘由,或许对我们更富有启发意义。

“如果不是因为生病,我不会有今天的成就。”霍金如是说。“如果他不生病,他可能不会这么专注,因为一个健康的人兴趣是广泛的。”他的母亲这样解释。一句话,“专注”、“安静下来”、丢去广泛“兴趣”,是霍金取得巨大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纵观古今的科学大师,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对于科学事业的狂热投入和执著追求。经济上可能有人一夜暴富,学术上却不可能。做学问是一个“板凳要坐十年冷”的长期独立的研究过程,需要日积月累,需要老老实实下工夫,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在学术领域,研究者需要具备像霍金这样的专注和恒心,才能有所创造、有所超越。霍金在科研之中甚至超越了病残的局限,健康人包袱更轻,有什么理由不能更加勤勉一点呢?

反观我们有些人,功利思想严重,心浮气躁,三心二意,对一些域外新知,不愿做紧密的跟踪和钻研,对本土的科研难题不愿做踏实、细致的研究。即使是迫不得已要学习、钻研一点儿东西时,也往往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或者一味生吞活剥,结果对诸多学问都只能是一知半解,或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科学精神而言,他们所能达到的境界与霍金相差岂止“十万八千里”。

因此,急功近利心理不除,学术界就难以成为一个清净之地,而长此以往,势必要殃及整个社会的创造能力。如何医治?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真心向霍金学习,不仅要学他身残志坚的意志,更要学他“术业有专攻”的专注精神。科研人员必须下恒心挤掉杂念,排除浊气,有时对广泛的爱好不得不忍痛割爱,甘心埋头书房或实验室,充分利用“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静下心来,真心实意地搞点儿研究、做点儿学问。可以说,淡泊名利,潜心治学,这是一名学者获得成就的前提条件,正如丘成桐先生所说:“好的科学家首先要坐得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