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构建文化产业的经济学理论框架

2007-01-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卫兴华 我有话说

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国内外对文化产业理论的研究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特点,但经济学视角的研究还较少。冯子标教授和焦斌龙博士撰写的《分工、比较优势与文化产业发展》(商务印书馆出版)一书,从经济学的分工理论出发,尝试建立文化产业经济学理论框架,颇有新意。

该书首先运用分工理论分析文化

产业的兴起,通过历史考察,论证了社会分工演进与文化产业兴起的内在联系,得出文化产业的兴起是社会分工演进的结果的结论。在此基础上,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分析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指出可以从要素禀赋、生产技术与生产方式、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培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美国、欧洲、韩国基本上代表了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三种基本模式,即资本主导型、资源依托型和产业政策推动型。最后,通过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全球化多重因素关系的分析,认为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强劲的文化消费需求,进而提出:一方面我们应该利用当前国际文化产业分工格局正在形成过程之中的机遇,利用我国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本国文化产业,抢占产业分工的有利地位;另一方面,我们不能过于强调比较优势,防止陷入“比较优势陷阱”。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应走以资源为依托的需求导向型模式。

文化产业理论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著名学者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批判。其后,文化产业理论更多地在文化学、哲学的视野中进行研究,侧重于研究文化产业活动对文化、艺术等的影响。而从经济学角度对文化产业的研究还不多见。本书则是一本纯粹的经济学著作,是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文化产业这一新兴学科的理论专著。

本书构建了一个文化产业的经济学理论框架。国内外现有的从经济学角度对文化产业的研究,无论是研究文化产业内部运行,还是研究其具体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往往就事论事,缺乏一个必要的整体研究框架的支撑。该书则建立了一个文化产业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对文化产业进行经济学基础理论层面的研究,探索文化产业发展与运行的内在规律。这一框架就是分工――市场――贸易。其基本逻辑是:社会分工的演化,推动物质生产力发展,释放了文化生产力,文化消费启动,文化市场形成,文化产业兴起,各地依托各自的比较优势,形成文化产业的分工体系;随着文化产业规模扩张,产业内部分工进一步细化,促进文化市场扩张,推动文化贸易发展;文化贸易的发展将文化产业纳入到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国际产业分工的演进推动了国际文化市场和文化贸易的发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