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术大师的创作感言

2007-01-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慧敏 我有话说


季羡林耄耋之年工作照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与高尚的人交流。即便他一言不发,默然相对,也会使你顿开茅塞,豁然开朗。对于喜欢写文章、做学问的人来说,《季羡林说写作》就是这样一位良师益友。

季羡林不仅是蜚声中外的学界泰斗,还是一位颇有造诣的著名作家。在年轻时他就发表了许多散文、杂文,是“清华四剑客”之一。回国之后,他又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在中国文坛有很大影响,颇受读者欢迎。在多年的创作生活中,季羡林遍尝了个中的酸甜苦辣,对于写作,他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见解。《季羡林说写作》收录了季羡林多年来谈写作的文章,是季老一生写作经验的总结。

纵观全书,季羡林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文得学养”。文是用来载道的,作者要有深厚的学识,写出的文章才有深度,才能达到“文质并茂”的境界。现在很多人追求写文章的诀窍,一些出版社也出了《作文秘诀》之类的书。季羡林对此大加批评。他认为“想要写好文章,只能从多读多念中来”,所以他鼓励多读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提高艺术修养。

当然,文章的形式也很重要。做文章,要像古代大家那样,“简练揣摩、惨淡经营、字斟句酌、瞻前顾后,然后成篇”,使文章有逻辑、有脉络,成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在文章结构方面,他尤其强调要重视开头和结尾。


《季羡林说写作》中国书店

在各种文体之中,季羡林偏爱散文。他认为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真”就是真实,“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分。真情之外,散文创作也不可轻了形式。散文随笔,看似松松散散、随随便便,实际优秀散文都是在“意匠惨淡经营中”。文章写成后,读起来虽然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实际上其背后蕴藏着作者的一片匠心。

对于前人的文章和一些古老的文体形式,季羡林也有不少经典之谈。古老的史诗、唐代的“竹枝词”、宋代的“东坡词”、民间的谚语、历史上的成语和典故……季老皆能信手拈来,收放自如,见解精当。

关于自己的创作生活,季老也有不少的趣事感言与大家分享。如《我和人民文学出版社》一文中谈到在1993年全国图书评奖大会上,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罗摩衍那》竟通过“不合法”的程序意外获得大奖等。这样的花絮为该书平添了趣味,也能博得读者会心的微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