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部传记,见证民族伤心史

2007-01-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树林 我有话说

近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愈发成为海内外一门显学,实因近代中国对现代中国影响至巨。过去由于政治等多方面的原因,学界对中国近代史缺乏客观公允甚至科学的认识,对近代史上的人物、事件和问题的研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颇。出于对这些偏颇的反拨,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近代史领域涌现出一股还原式研究和全球性观照研

究的潮流。《吕海寰》一书的出版,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细化、深化、整体化大潮中的一簇小浪花。

晚清中国积贫积弱,内忧外患,任由列强宰割,成为中国人心灵史上永远的伤痛。吕海寰(1842年-1927年)的仕宦生涯,深切见证了这一段令中国人忧心如捣的历史。《吕海寰》一书资料翔实,真实记录了吕海寰这位清末著名外交家、中国红十字会重要奠基和创始人的奇崛人生,展现了晚清中国阴霾蔽日、千疮百孔的严峻局面,活画出世界列强拓展利市、各有所图的种种嘴脸,也工笔细描出一幅幅活生生的官场运作图。

吕海寰无疑是王朝末世的一位有才学有见识的能吏。苦学出身,擅长外交,精于任事,为李鸿章赏识,向朝廷举荐,任驻德国、荷兰两国公使。出使期间,他一方面深入研究德国等欧洲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上奏朝廷;一方面潜心钻研外交学,并编纂出了《奉使金鉴》60卷,补辑40卷。

吕海寰出使德荷,正值八国联军进犯北京的庚子事变,家国乱离,使命倍荷,吕海寰夙兴夜寐,宵衣旰食,与国内,与使英、使俄、使美大臣密集传电。德国是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国家,吕海寰的压力和责任也就分外严重。书中可见,往来电文里“曷胜焦愤”一词使用频率极高,固然反映出吕海寰心怀国家主权和利权的坚定立场,也让后人领会到在山河飘零之时,民族大屋所以屹立不倒的原因和支撑所在。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说:“中国自古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扎实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都是民族的脊梁。”书中披露的吕海寰的心路和作为,是对民族脊梁内涵的具体化。从吕海寰处理教案纠纷,到镇江道任上处理官兵扰民事件,吕海寰心忧民瘼的情怀贯穿一生,而参与创办中国红十字会,致力于日俄战争和辛亥革命中救死扶伤,则把他的苍生情怀推到人生的顶峰。红十字会草创之初,存在官办与民办之争,名位与款项之争,吕海寰超然地专注于任事,调和疏导各方的歧见,使红十字会事业得以建设性地发展。尽管他并未担任首任会长,但仍以服人的德望荣膺“中国红十字会先师”的称号。

最令清廷颔许的是,在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清军枪队射杀,庚子事变善后,醇亲王载沣赴德道歉一事上,吕海寰胜任地让清廷使者免去了受辱于人的三拜九叩大礼。在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处于最低谷的历史当口,吕海寰为中国人维护了一些面子,挽回了一些尊严。在载沣拜见德国皇帝的仪式上,由于过度紧张,载沣险些摔倒,是吕海寰适时地搀住了他,并俯在载沣耳边,做出有话与之私语的样子,在众目睽睽的外交场合避免了失态场面的发生。

无论在镇江道任上,还是在苏松太道任上,尤其是出使经历和任会办商约大臣期间,与列强打交道,深化了吕海寰对历史大势的认知,使吕海寰成为那个时代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清明之士,他一再地发出“强国,强国呀”的喑哑呐喊。全书大篇幅记录了他参与中英、中美、中日、中德和中葡商约谈判和博弈的细节和过程,在当时弱国无外交的情势下,再加上朝廷颟顸昏庸、官僚体制僵化腐败,作为朝廷大员之一的他,为民族的主权和利权寝食不甘,含毫吐哺,锱铢必较,更显出难能可贵。在中日《马关条约》签定前夕,吕海寰注意到条约中规定:日商在中国设厂生产的商品,即作为洋货遍销中国,“照完半税”。半税还是正税,一字之差会产生巨额税差。在另一条中,准许日人在通商口岸城镇设立货栈、领事馆和工厂,自由经营各种制造业,进口各种机器。“在通商口岸城镇”,可理解为在通商口岸及各城镇,也可理解为在通商口岸的城镇,但二者的结果差别巨大。他建议将“照完半税”改为“照完正税”,“通商口岸城镇”改为“通商口岸之城镇”,并密电朝廷。作为时任镇江道的吕海寰并非参与谈判和签字换约的大员,明知割地赔款的大盘底定并忧心如焚,还是瞪大双眼敲打考量,哪怕作出些许挽回和补救。他深深地明白:在与列强的利益争拗中,失之毫厘,将谬以千里,本质上最终伤害的是亿万中国黎民百姓的福祉。这些看似流水账式的记述,对今天从事外交、外事和外贸工作的读者来说,无疑具有先声和垂范的意义。

本书作者司徒泽文先生是吕海寰的重外孙,早在1985年就着手搜集吕海寰的生平资料,研究与吕海寰有过交往的人物行迹,关注近代史研究的有关情况,所积甚丰。《吕海寰》成书征引了大量的吕海寰日记、著述、公函、电文、奏折等原始资料,即得益于作者20余年来的写作准备。现在看来,全书实证色彩鲜明而浓厚,读来具有强烈的历史现场感。

《吕海寰》司徒泽文著新华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