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高校医疗 需被“治疗”

2007-01-3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张弛 我有话说

最近是冬季流行病的高发期,许多高校的校医院门前排起了长龙,高校医疗也就再次成为大学生们争相谈论的话题。

提起当前高校医疗的状况,不少受访学生颇有意见。北京某高校的一位女生说:“我身体不太好,经常要去医院。但谁知道校医院的医疗服务简直比我的身体还脆弱,有一点事就经不住了。”更有学生这样戏称校

医院提供的服务:“看病治疗无须望闻问切,三包良药管尽春夏秋冬”。

据了解,目前高校里普遍实行的医疗保障体制,是从1953年一直延续至今的。大学生所享受的公费医疗一般由两部分组成:政府承担总费用的80%,直接划拨给学校,通常是每人每年几十元的标准;剩下的20%,由学校和学生负担,学校视自身经济情况决定全额报销或部分报销。

在这样的制度下,学生去校医院看病,尽管只需交纳5%的费用,但一般只能开些常用药,品种也很匮乏;相对复杂的病症可以转院,但转院要经校医院同意,这样就直接导致了高校“低标准,全包式”的医保弊端。由于学校顾虑另15%的医疗费支出,所以不能不在用药标准、限制转院上动心思,千方百计少开药、少转院,很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等情况,近年的几起校园医疗悲剧也刚好暴露出这方面的问题。

有关专家对当前高校公费医疗制度呈现出的各种弊端进行了总结:计划经济的垄断性,使高校医疗机构占有绝对的学生医疗资源;公费医疗覆盖范围的局限性,使重大疾病治疗费用无法保障;医疗水平的有限性,无法给予学生全面有效的医疗服务。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完成的《北京大学生医疗保障现状分析》调查覆盖了包括北京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物资学院等北京地区11所高校中4个年级的本科生,结果显示:大学生普遍认为公费医疗制度存在较多问题,尤其是对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和转诊等项目意见比较大,仅3.6%的人认为公费医疗“没有问题”。

除了大学生们的种种不满意,这种看似高福利的制度还制约着医疗资源的有效配置。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学生个人只承担极少的医药费的比例,所以缺乏费用意识,存在滥用医疗资源的倾向,甚至还有男生购买乌鸡白凤丸的事情发生,导致学校每年的医药补贴直线上升。此外,学校凭着国家有限的资金补贴实行包干,缺乏有效的风险分担体系,也使得校医院有限的医疗力量总是长期忙于日常门诊,无暇也无资金顾及自身发展,无力满足学生的要求,再次陷入恶性循环。

专家分析指出,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一直实施的高校医疗保障制度已经难以承载今天日益沉重的负荷,加之高校扩招致使高等教育由以往的精英教育,转化为当前的大众教育,学生的医疗费用大幅增长,各高校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自办校医院,为学生报销医疗费用,庞大的开支给高校以巨大的财政压力。因而,这种普通疾病治疗水平低,重大疾病和意外伤害却又无力保障的医疗体系就成为了“高等教育的软肋”。

面对大学生医疗保障面临的困境,有识之士呼吁:自1998年以来,我国开始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现在已有1亿多城镇职工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临时就业人员、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个体工商户和城镇居民都将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农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已在一些地方试点运行,即将全国推行;大学生不应成为“被社会遗忘的角落”。

如何让大学生的医疗保障“坚强”起来?目前,已经有一些地方和高校开启了“破冰之旅”。四川、珠海等地拟将大学生列入社会医疗保险体系之内;有的学校取消了校医院,让学生加入了商业团体险;还有学校每年拨出一定数目的资金建立大学生医疗保险救助基金,专门救助一些因患大病住院,经医疗保险索赔后无力偿还剩余医疗费的大学生。

高校医疗,正需要迎来一场“治疗”。青年学生是民族发展的脊梁,建立起“坚强”的大学生医疗保障体系,也就为民族的振兴注入了一股“坚强”的力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