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解读高教质量工程

2007-01-3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朱振国 我有话说

■大学要办出特色;教授要走上讲台;学生要突出能力;

■大学要成为社会的思想库和引领者。面对这些,教育部高教司负责人――?

 

日前,经国务院批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正式启动。这是继“211工程”、“985工程”和“国家示范

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项重要工程,堪称事关质量的世纪之举。

那么,质量工程出台的最新热点、背景和意义何在?本报记者为此访问了教育部高教司负责人。

质量工程更是一种责任

从1999年开始,我国确立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重大决策,到2005年,高等教育在学人数由不到800万人增加到2300万人,规模位居世界第一。

这位负责人说,我国高等教育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成功地实现了大众化的任务,走出了部分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都曾经出现过的动荡怪圈,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连续几年的扩招已经使不少高等学校呈现出办学条件全面紧张的矛盾,部分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不能令人满意甚至出现了下降。

应该说,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旋律是规模的扩张。但是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已经摆到我们面前。过去,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相关意见,强调高等教育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高等教育工作重心的转移,在规模持续发展的同时,把提高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他分析说,我国高等教育过去和今后依然面临着许多新的困难、矛盾和问题:一是高等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赶不上在学人数的急剧增加,部分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校舍、教学仪器设备、图书和师资等办学条件明显不足。二是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脱节,农、林、水、地、矿、油、信息、生命科学等国家急需学科和未来优势学科的人才培养不足,而法学类、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则出现结构性过剩。三是由于管理体制等原因,高等学校大量存在教授不讲主干课、基础课现象,名师不上讲台,只听讲师讲、不见教授教。四是高等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少高等学校教育观念落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高校教师队伍水平亟待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创造精神、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国际化视野亟待加强。五是高校毕业生数量剧增,就业面临较大压力,使得不少毕业生就业难,加重了农村和城镇贫困家庭的负担。这些困难、矛盾和问题的存在,不仅直接影响高等教育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会削弱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应有的支撑作用,如果不及时解决、任其滋长,大好形势就有可能逆转,甚至产生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

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十一五’期间,高等教育发展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并且在财政投入25亿元是建国以来对于高校教育教学投入最大的一次,这是沉甸甸一笔钱,更是一种责任。

质量工程内容的解读

质量工程的建设内容的已然公布,但是,“质量工程”蕴含的新理念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得到深刻的理解和确切的落实,应当是今后一段时期的迫切工作。

这位负责人说,“质量工程”的六大重点建设项目,反映了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要求,体现了现代高等教育的新理念。譬如,“质量工程”体现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思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三大基本职能。本科教育阶段是一个人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是奠定知识、能力和素质基础的重要阶段,因此,本科生教育是整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参照系,是高等学校贯彻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务本之举、固本之策。

“质量工程”体现了内涵发展的思想。“质量工程”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强调高等教育的内涵建设,着眼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体现了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转变。一是在质量与数量上,要切实把重点放在内涵发展和提高质量上,这不仅表现在重视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教师队伍等基本建设上,还体现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评估体系的建设上。二是在统一性与多样化上,由注重统一性向多样化转变。“质量工程”针对许多高校出现的盲目追求“大而全”、办学定位模糊、办学模式趋同、办学特色不明显的状况,坚持“分类指导、注重特色”的原则,强调研究制定高校分类指导、分类评估的政策和制度,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确定不同的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以专业特色打造学科特色,以学科特色铸就学校特色。这就有利于引导高校发挥各自优势,确立个性化发展目标,合理定位,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从而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实现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

他说,“质量工程”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高等教育领域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教师的发展为本。在学生方面,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和资助大学生学习文化科技活动等,就是通过直接资助在校大学生开展研究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统一。在教师方面,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的教学团队、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高水平专业人才承担教学任务和开设讲座、每年评选100名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等,就是要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热爱本科教学、锐意改革的高水平教师队伍。这既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注重学生和教师发展的体现。

“质量工程”还体现了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理念。信息技术的发展正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其物质载体,同时也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质量工程”中,无论是优质资源全国共享、网络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英语教学改革,还是专业设置预测系统和高等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系统建设,乃至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无不是建立在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

要处理好几对关系

点与面的关系。这位负责人说,“质量工程”重点建设的六个项目是带有基础性、引导性的项目,同时又都是带有全局性的项目,因此无法依靠一个地区或一所学校的力量来实现,也无法采用市场的机制和办法来实现。因此,质量工程的立项主旨在于,通过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通过全国性的改革措施和激励政策,引导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通过中央财政的投入,调动地方财政和高等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建设与改革的关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方面需要改革,另一方面又依赖建设。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加大对教学工作的经费投入,切实保证教学工作所需的各项经费。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中央财政拨款高等学校用于教学业务、教学仪器设备修理、教学差旅、体育维持、教学实习等日常教学经费不得低于当年财政生均拨款总额的25%;地方高等学校的相应经费不得低于学费收入总额的25%等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保证正常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在未来一个时期,要高度重视教育教学改革,以改革促建设,以改革促发展。

规范管理与改革创新的关系。实施“质量工程”,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以及高校的教学管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整体上讲,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离科学管理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中国有句老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就必须特别强调从严治教、规范管理。从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上看,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教育法规,通过立法、行政、拨款、评估等多种手段完善宏观管理,使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对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来说,强化高等学校的规范管理更为重要。

只有处理好规范管理和改革创新的关系,才能从根本上走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自洪堡将科学研究引进高等学校以来,科研与教学成为高等学校的两大基本职能,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或认为相辅相成,或认为相克相抵。由于理论认识上的混乱,在实践上也出现了一些误区,如有的学校奉行“科研至上”,把研究课题、出版著作、发表论文等科研指标看作衡量教师学术水平和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唯一标准;有的学校特别是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学校,过于强调本科教育中教学的中心地位,只要求教师上好课,把科研当作可有可无的事情。这些做法不但无助于学校的发展,而且对人才培养产生消极的影响。

从理论上说,科研与教学不应该是一对矛盾。当年洪堡不仅倡导高等学校应该搞科研,而且提出“由科学而达至修养”的原则,倡导教学与科研的统一。在世纪之交的教育改革中,美国高校把科研训练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措施之一,一些研究报告都强调“学习即探索”,要求制订以研究、探索为本的学习标准,开展本科生科研、探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质量工程”的指导思想之一,就是教学与科研的统一,就是把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

该负责人说,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逐渐从社会发展舞台的边缘走向舞台的中心,成为社会发展的思想库、引领者,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站”。中国的高等学校置身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开放的社会环境之中,必须应对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面向社会办学,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只有这样,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