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孩子在他们班里 家长放心

2007-02-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陈旭 我有话说

从2004年开始,在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的和田县,活跃着一批“与众不同”的人: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有的竟然不吃牛羊肉……他们,就是来自北京的对口支边教师。

初到和田,这些北京老师在生活上遇到了不少困难,而推广来自北京的比较先进的教育方式,更非一件容易的事,北京老师能教好这里的孩子吗?而今,在和

田的街头上,总能看见当地居民对他们点头致意、连连示好,孩子们总是蹦蹦跳跳地围绕在他们身边,用汉语与老师们对话。这些远道而来的北京人,用一颗炽热的心,在茫茫大漠上抒写着一曲又一曲动人的“情”歌……

从教会孩子用汉语唱国歌开始

“刚去和田的时候,我和孩子们谁都不知道谁在说什么。现在,听到他们能用汉语唱国歌,我好欣慰。”说话的人叫李兵,她是来自北京丰台区东罗园小学的支教老师。

李兵回忆说,刚来时,她发现那里的孩子们不会用汉语唱国歌,就决定从国歌教起。可是,孩子们几乎一点汉语基础都没有,怎么教呢?李老师想了个妙招:阶段教学法。第一阶段,教会孩子们用简单的汉语单词。李老师与同去支教的老师合作,晚上制作单词卡片,上课时通过简单的绘画和肢体语言让孩子们明白单词的含义。这一阶段最难,要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需要不断地重复,加强记忆。一个单词,李老师要无数遍地做动作、说发音。学会单词后进入第二阶段,将单词联成句,一句一句地教孩子们歌词,一节课不行又一节课。等孩子们熟悉了句子,李老师便拉起手风琴,一遍一遍地拉,一句一句地唱,一节课下来,李老师的声音都沙哑了,自己却浑然不觉。

“解决语言交流的障碍是一个大问题。我们知道很难,但我们一直在努力。不管什么地方,与外界的交流必不可少,在交流中才能进步。”北京的吴老师忆当初,仍然激动不已。

但是和田最大的困难就是缺老师,尤其缺汉语老师,有的学校只有两三个老师懂汉语。北京的老师们想:我们来支教的教师人数是有限的,学校里又没有几个人懂汉语,教孩子们显得势单力薄,何不从培训当地老师开始呢?于是,北京的老师们便主动请战,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休息日,教和田老师汉语、教体育项目,老师们的关系在互动中日渐亲近起来,学生们也开始跟这些汉族老师们亲热起来,并且慢慢试着用汉语对话了。

“北京支教教师的到来,为我们解决了汉语教师不足的问题,对和田的教育来说,简直就是雪中送炭!”和田地区教育局党组书记耿英如是感叹。

他们让家长放心

从踏上征程的那一刻开始,家里的老人、孩子、爱人就一直是支教老师们心头的牵挂。第二批和田支教的领队翟老师说,虽然到和田后也能和家里通电话,但是收到爱人的家书那一刻仍感动得落泪。

一边是对亲人的牵挂,一边是教书育人、帮扶同胞的责任。面对实际工作中遇到得各种困难,支教教师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立足实际,发挥聪明才智,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克服困难、保障教学质量:吃不惯牛羊肉,就在学校泡方便面吃;没有排水管道,就跑出几里外去处理掉生活废水……

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中的张俊义老师被分配到和田实验中学教化学,但是学校里没有化学实验设备,教室里只有桌子、黑板、板擦和两支粉笔。化学知识是要在实验实践中领会掌握的,张老师就向自己所在的首都医科大学附中提议,为和田实验中学购买了教学光盘,还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辅导学生,发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化学实验。

缺少教学设备,老师们就绞尽脑汁想策想计,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有的用旧挂历制作有趣的图片进行辅助教学;有的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用笔记本电脑演示给孩子们看;有的把知识编在故事里讲给孩子们听,让孩子们从中领悟;老师们怕孩子们不能完全听懂汉语,就自己编排生动的肢体语言耐心地与孩子们交流……

北京老师所到的学校,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明显提高,有的学校在竞赛中甚至超越了当地重点中学的成绩。支教老师还把自己摸索出来的结合当地实情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传授给当地老师,当地的老师们连连称赞。

不仅是教学,在生活的点滴之中,北京的老师们也用他们的真情感动着当地人。当地学校放学,老师是不会等家长来接走学生的,北京的老师们不放心,都会等到最后一个小孩被接走才离开。一位维吾尔族家长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比划着对记者说:“他们很负责任,孩子在他们班里上学,家长放心!”

支教路上没有终点

时光飞逝,支教的老师来了一批,又离开了一批。然而,爱心没有连同人的离开而消逝。北京的老师们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情谊,也了解了和田教育真正的需要。回京的老师们纷纷在自己所在的学校和地区广泛宣传、联系、组织,为帮助和田奔走、呼吁。

在和田县第三小学的一间教室里,齐刷刷地摆了几排崭新的电脑,孩子们正兴致勃勃地敲击着键盘,这在当地师生看来,可是个时髦的“玩意儿”。就在两年前,这里还是一所条件很落后的学校,投影仪就是学校拥有的“最先进”的教学设备了,更别提电脑、因特网了。这间计算机教室就是曾经在这里任教的北京市丰台区师范附属小学教师朱庆婕的贡献。朱庆婕和她的丈夫多方奔走,终于办起了这间计算机教室。她还筹集了5000元资金为学校建设了校园网。

几年来,北京与和田建立了5对友好学校。友好学校之间或进行互访,或利用远程教育手段和信函等方式进行交流和学习。几年来,通过支教教师的渠道,北京的学校帮助和田3所学校建立了多媒体网络教室,援助了价值近200万元的教学设备。

和田教育局一位负责人动情地告诉记者:“来这里支教的老师们深深了解我们的困难和需要,他们把我们的困难带到了北京,下一批老师又带着解决困难的方法来了。我们在一批又一批支边老师的不懈努力和帮助下进步了!”“朱庆婕”们提到新疆,眼眶就湿润了:“选择支援西部教育,我们无怨无悔。教书育人没有终点,我们要将‘爱心’进行到底。”

真心换真情,现在,维族老师和学生已经同他们的汉族老师打成一片了。每到离别的时候,维族老师和孩子们便依依不舍地拉着北京老师的手问:“还来吗?”当记者问到去西部支教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时,许多北京老师说:“从彼此陌生到被挽留,我们感到,自己的工作没有白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