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2007-02-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乌丙安 我有话说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全社会广泛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面临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迫切需要从理论的高度进行阐释和概括。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研究员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的出版,将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科学的指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乃至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创立和发

展,具有借鉴和推动作用。

在我看来,该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的奠基石,开拓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理论研究的新天地。

首先,作者建构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理论体系。该书是国内第一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专著,从理论框架设计到内容论述,都具有开拓性的意义。全书分为八章,紧密结合国际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理论问题,诸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中国和国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从基础理论和实用理论两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从而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体系。该书作者不仅回答了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提出的一些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而且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该书有创新性的理论概括。由于文化遗产学目前尚未建立,这就为属于文化遗产学范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带来相当大的难度。该书作者明确提出,在理论探索中应以“创新性的理论概括”,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创立和学科建设,作出扎实的学术积累。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目前,我国所有正式文件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解释,依然停留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文件中表述的直接翻译层面。怎样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概念更加贴近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形态的实际?在书中,作者在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科学概念的提出及其定型化的演变过程后,提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新解释。再如,作者充分考虑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情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13个类别。显然,这是一个比较科学合理而又易于实际操作,符合中国国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体系。

此外,作者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所提出的现实性课题作出了理论阐释和概括。中国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丰富多彩的国家之一,在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曾遭到严重破坏,随着全球化发展的冲击和环境恶化的威胁,目前正面临加速消失的危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严峻现实,提出了一系列亟待回答和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迫切需要有深度的理论阐释和概括。作者从国际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际出发,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意义和国家意义,概括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和理念,论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的作用,对健康有序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具有理论指导性和实际操作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王文章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