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唐卡收藏逐渐升温

2007-02-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赵婧 我有话说

2002年4月,香港佳士得春季拍卖会上,一件明永乐《刺绣红夜摩唐卡》,以2912.651万港元成交,创当时亚洲刺绣工艺品最高价;2004年北京翰海拍出的《清初五凤图唐卡》(五件)为17.6万元;2005年,《清御制刺

绣释迦牟尼及二弟子唐卡》成交价为82.5万元……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唐卡被纳入首批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后,在收藏界逐渐升温,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收藏家的关注。

五年翻十倍:唐卡收藏成新宠

唐卡也称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是在松赞干布时期兴起的一种绘画艺术,又称为“卷轴画”、“布画”,是一门以表现宗教题材为主的重彩装饰绘画。唐卡多在布面上画画,也有在纸面作画的,还有刺绣、织锦、缂丝和贴花等织物唐卡,甚至织上珠宝、金丝等贵重物品。

唐卡画便于携带、悬挂,易于收藏。近年来,随着“西藏热”的不断升温,西藏的文物收藏受到国内外收藏家的广泛关注。唐卡这一具有浓郁的藏民族特色的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成为众多收藏者的新宠,唐卡的市场价值从2000年至今大约翻了近10倍,拥有巨大的升值空间。

于先生搞收藏,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经常到西藏去收购藏式家具,在收购过程中,卖家要求唐卡和家具一起出售。当时不懂唐卡艺术的他为了中意的家具,花钱买下了搭售的500余幅唐卡。回重庆后,对这些唐卡并不太重视的于先生,将它们放进了仓库。没想到当时10万元买下的这些唐卡如今已价值400万。

“去年我送拍卖会上一幅唐卡,3万元起拍,6万多直接被人拍走。”收藏者老赵兴奋不已地说。他的唐卡,是6年前在西安古玩市场闲转时买下的。后来他又买了3幅,去年的一次拍卖会上,这4幅唐卡让他获利十万元。

艺术瑰宝:唐卡收藏大有潜力

作为西藏绘画艺术的瑰宝,唐卡的投资价值从哪些地方来体现?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西藏收藏家协会会长叶星生介绍,唐卡历史悠久,有着浓郁的宗教色彩,从形式到内容都跟其他任何画不一样,唐卡是国际上独树一帜的画种,它传递给人们的不光是艺术,还传递一种信仰和精神。

他说,唐卡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其绘制工艺上,一幅精美的唐卡,其绘制过程是非常讲究和繁杂的,画师都是本着很严肃的态度,在绘画之前须对要画的密宗本尊或护法神进行观修;画师本人做画期间也须沐浴洁身、素食禁色、专心绘画。打磨底板、上底色、勾勒线条、上色、上金,一个个步骤都很费工夫,心急不得。

绘制唐卡的颜料传统上是全部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耳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颜料,用这些颜料绘制的唐卡经历几百上千年,画面仍金碧辉煌,灿烂如新。一幅好的唐卡是画师用心血铸成的,是毅力以及高超的工艺技巧的反映。

唐卡的内容无所不包,可谓一部西藏社会综合的历史文化大辞典,这些精湛的艺术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藏族文明。

谨慎入市:唐卡需认真鉴别

叶星生在西藏四十年来倾其所有,深入民间,以巨大的投入抢救、保护、收藏了大量的民间文化珍品。并将30多年所珍藏的2300件总价值4000万元的藏品捐赠国家。他说:“当前,真正懂鉴别唐卡的人凤毛麟角,这需要文化底蕴和专门的知识。收藏唐卡,起码要懂得西藏文化的基本构成,熟悉了解藏传佛教的历史,熟悉了解唐卡的主要流派和风格,熟悉唐卡的绘制过程,要懂得西藏历史,这是最基本的。此外,还要知道许多科学知识。”

据了解,鉴别真假唐卡主要从题材、内容、制作工艺、材料、画工等方面进行判断。唐卡绘制成以后用彩缎绵绫制编筐,装裱上轴,由大师开光加持。现在新绘唐卡采取烟熏、烟土涂抹造旧,这种造旧涂抹的唐卡手感粗糙干涩,陈旧色不自然,色泽也不均匀,可以看出其中破绽。

从颜料的渗入度来看,旧唐卡可把颜料“吃”进去,而造旧的唐卡明显可看出颜料还只是“浮于表面”;旧唐卡的摩擦、折痕、剥落、腐蚀都非常自然,整体和谐,而用酸碱等化学物质处理过的造旧唐卡明显生硬。

收藏小贴士

收藏唐卡应保持通风干燥;唐卡表面的浮尘不可以用湿布、棉球擦拭,应用干布轻轻擦拭干净;最好放在木箱(以樟木为好)中并放入防虫剂;保存时先用报纸(报纸油墨能防潮)包好,再加塑料薄膜。

一般来说,品相好、保存完整、出自著名寺院高僧之手、画工精美的唐卡,年代越久价值越高。但由于历史原因,很多早期的唐卡大量流入了西方博物馆,宋元时期的唐卡流传下来的已十分罕见,而目前在国内,明代以前的唐卡文物价值是相当高的。现存的历代唐卡中绝大部分都是清代的作品,但质量不一,并不一定都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不少当代唐卡大师的作品同样具有不菲的收藏价值。(图片为资料照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