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为农村医疗教育事业燃尽生命

2007-02-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刘先琴 本报通讯员 戴红 董一鸣 我有话说

新春将至,郑州树青医学院的师生们忘不了来到老校长王树青家,送上一束束鲜花。老校长离开已经数月,但大家心中依然有着不尽的怀念。

谁也忘不了,2006年8月3日上午11时30分,96岁的王树青因呼吸衰竭去逝。郑州树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笼罩在巨大的悲恸中。消息不胫而走,上千名正在放暑假的学生们从田间地头,从村

庄县城,从全国各处涌进学校。花圈、挽幛堆成了山,会场上都摆不下。学生们还拉起绳子,挂上一副副挽联;会场挤不下那么多人,师生们就默默地站在校园里和教学楼上。白花胜雪,一张张纸片随风摇曳,犹如曲曲悲歌,承载着师生们质朴而痛切的哀思……

当代武训

老人一生从事医疗和医学教育事业,1980年离休后仍然想着怎么用自己生命最后的时光去回报社会。1984年,王树青邀请几位离休老同志,办起了医药进修学校。专门面向农村医疗机构的进修培训受到极大欢迎,进修的学员们多是乡镇卫生员或是村医。进修学校办了一期又一期,成效显著,王树青心里有了更长远的计划:办医学院校!要让农民看得上病,要让农民群众享受正规的医疗!

说干就干!王树青经常是早上不到8点骑上自行车出发,带上水和方便面,一骑几十里。联系师资、办公场地、教室;跑银行、跑批文……毕竟年纪不饶人,他经常摔得鼻青脸肿。一次摔伤后,缝了十几针,头肿得老大。

医学是实验科学,王树青非常重视实验室设备,他向河南医大租用试验器材,再把幻灯、图表、投影、电视一齐配上;解剖用的尸体和骨骼等,是租不来也买不来的,王树青凡是见到有迁坟的通告,就亲自骑车到现场观察,一夜一夜地守候在坟地,待确定无人认领后就用平板车拉回,制成标本……

伴随着吱扭吱扭的车轮声,路在王树青的脚下一点点延伸。1989年,终于在郑州市航海路冯庄的一片荒地上建起了2万平方米的“郑州医学专科学校”的校舍。1998年,学校又在二七区马寨镇开发区再次建校。现在学校面积已达500亩,在校生6000余人,有现代化的试验设备、多媒体设备、解剖实验室,还建立了各类实训室、仿真的护理病房等。2002年学校通过了教育部审批,成为纳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招生序列的民办医学普通高校,居于国内同类院校的前列。

医德至上

办学伊始,王树青就向同事们坦诚相告:我们办学不是为了个人捞取什么好处,不能把它作为商业目的,而是为了医学事业做贡献。他制定的校训把医德放在了最前面,即“尚品德、尊知识、比贡献、贱浮华”。他常说,“医生无德,病人难活。”他撰写了《医生为什么是受人尊敬的》、《医德与医术的关系》、《谈素质教育》等文章供学生学习,并每年给学生上德育课,直到90岁高龄还亲自上讲台。就在他病重的前4天,还为全校同学作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

学校办大了,每年有上百万元收入,老人把钱都花到了学生最需要的地方。他自己没有一点积蓄,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或装饰品。学校买了车,那是接送教师的,80多岁的他还是骑着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后来学校搬远了,在大家说服下他才换了一辆二手的残摩。他早就留下遗言:“我一生无积蓄,我死后不仅把我辛勤创建的学校全部交给国家,连我个人的尸体也贡献给本校做解剖标本。”

1992年,王树青获“全国老有所为集体创新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

爱生如子

王树青老人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学生。一天晚上9点多,他打开了学生曾领的来信,曾领在信中诉说了自己毕业后办医院遇到的困难。王树青当时决定马上启程去南阳。当他赶到南阳的时候,公鸡都叫了……

来自安徽农村的陈道云,在大山里长大,18岁了还没见过汽车和火车,家境贫困。他听说了这个专门为农村培养医生的学校,想来上学。王树青不仅录取他为免费生,而且在陈道云的家乡遭受水灾时还特意捐助他1800元钱,让他用这钱渡过难关,回来继续念书……

1994年,孙贤华、王美英两位学生因在中医治疗肝癌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考取了美国医学会的博士,但因经济困难,无力负担留学费用。王树青慷慨拿出3万元钱,资助两个学生顺利取得了博士学位。

“学医不精,等于杀人还要手工钱”――学生们都熟悉老校长的名言。他常常出入教室、宿舍、食堂,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他这样动情地说:“同学们,你们上学用的都是父母的血汗钱,将来都要还给你们的父母啊!”

每天晚上,他拿着手电,挨个宿舍检查。有些学生要很晚才回来,他不放心,穿上棉衣,端着小板凳,蹲在宿舍门口。在寒冷的冬夜,一个肺部2/3病变的耄耋老人,蜷缩在门口,守望着学生们的安宁……

树青医专培养的2万余名毕业生,被社会称赞是“医德好、技术高、留得下、用得上”的人才,在当地发挥了重大作用。有的开业行医,成为远近闻名的“民间名医”,有的在卫生院担任了领导,有的考上硕士、博士,还有两位得到美国医学会、世界传统医学大会授予的博士学位。

2006年,肺部疾患引起的呼吸衰竭使96岁高龄的老人不得不躺倒了。然而,他放不下他的学生们。他让助手把毕业的学生情况仔细搜集一下,以便帮助他们解决就业和工作中的困难。他叮嘱有关人员:“这个事要快办呀!”

王树青老人走了。按照他的遗愿,他的遗体被送进了学校的解剖室。

王树青老人把生命中所有的能量化为一束束火焰激情燃烧,为国家,为后人。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一个人对国家、对这个社会,应该担当起怎样的责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