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篆刻改变人生

2007-02-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庄电一 我有话说

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人生际遇,都可能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但只要他有理想、不气馁,就可以走出逆境、改变人生。这是记者采访宁夏隆德县沙塘镇农民篆刻家张?生后的突出感受。

农民

篆刻家的工作室

张?生是在他的工作室里接受采访的。耐人寻味的是,他家的牛棚,距他的工作室只有几步之遥。这正反映了他真实的生活状态:一边探索篆刻艺术,一边为牛添草备料,两不相扰,两不耽误。

他的工作室是一点也不含糊的。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副拉开架势大干的景象:四面墙上,挂满了他的篆刻、书法作品;桌案上,则摆满了纸张、石料、刻写工具和一叠叠篆刻作品。这间工作室是全家人特意从不多的几间居室里腾出来的,已有7年历史了。

书香门第岂能断书香

年过五旬的张?生,只有初中文化程度。这是他心中永久的痛。当年,不是他不想读书,而是不能继续读书!

张?生出生于书香门第,原籍四川,上几代都是读书人,母亲毕业于兰州大学,是隆德县第一个女大学毕业生。但,由于“家庭出身不好”,张?生弟兄三人都只读到初中,就不得不带着对学校的眷恋回家务农。直到粉碎“四人帮”后,一家人才抬起头来。

为了让书香在下一代延续,张?生的母亲很早就教儿子读书。在母亲指导下,张?生12岁就开始学习篆刻。此后,他当了16年木工,但一直没有停止对篆刻的钻研。

砖瓦留下耕耘的记忆

开始,由于条件限制,张?生只能在砖头、瓦块上练篆刻。几十年里,被他刻过的砖瓦有几千块之多。1997年,他终于在石料上刻出了比较成熟的篆刻作品。从此,篆刻便占据了他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每年春季,种上地之后,他就一头扎进篆刻的世界,直到秋季收割时,才放下刻刀。

与庄稼一起收获的,还有他的篆刻成绩:在他的刻刀之下,毛泽东诗词、《陋室铭》、《岳阳楼记》等许多名篇佳句都以崭新的艺术形式再现。他的篆刻作品,常是一方印章、一幅画,极具观赏价值。

刻写每一篇名篇,都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为了刻写《岳阳楼记》,他花了三四年时间、用了79枚印章。现在,他正准备刻诸葛亮的《出师表》。

篆刻收入续书香

张?生的名气越来越大,作品也越来越值钱。他现在每年都可以卖出几十幅作品,换得两三万元收入。一幅作品最多时卖了2700元,最少也能卖200多元。就是靠这些收入,他供三个子女上学,两个孩子先后考上了兰州的大学,其中二女儿还在他母亲当年就读过的兰州大学上学,这尤其令他欣慰。在他的影响下,三个孩子都学会了篆刻。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生发现了曾祖父书写的一幅书法作品,很想买下来,但手里没钱,便用自己的篆刻作品成功地换了过来。现在,这幅珍贵的书法,被他恭恭敬敬地摆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已成为他的精神动力。

篆刻,改变了张?生的人生。现在,他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名人,成为颇有造诣的篆刻家。(本文照片由苏涛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