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百万吨乙烯装置跳动着“中国心”

2007-02-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吴春燕 张景华 通讯员蔡湛 我有话说

21个月完成“不可能的任务”

经国家批准,2004年12月,中国石化在茂名石化动工建设我国首座生产规模最大、国产化程度最高的乙烯工业基地,茂名石化成为大乙烯技术自主创新的领头羊,承担起应用最新技术,探索乙烯装置国产化之路的艰巨任务。

短短21个月后,中国石化茂名100万吨/年乙烯

改扩建工程就高速度、高质量建成投产了!而同期建设的另一个全套引进的大乙烯项目则花费了40多个月,这令业内人士不得不对茂名石化刮目相看:21个月,便完成了一项我国大乙烯建设史上的“不可能的任务”。

说是“不可能”,是因为按原计划茂名新乙烯必须在2006年7月28日建成,9月28日投产。然而由于工程启动后步履艰难,工期一度滞后3个半月。如何赶回工期?刚刚走马上任的茂名石化总经理、改扩建领导小组组长李安喜下定决心:“决不能让我国乙烯自主创新的车轮在我们这儿停留!”领导小组建立了重奖重罚机制,组织1个“百日会战”和3个施工战役,茂名石化的1万余名建设者自觉加班加点,放弃元旦、春节等休息时间,硬是将失去了的3个半月给追了回来。憋了一肚子劲的茂名石化人,有能力也有水平,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将可能变为现实。

历史的镜头在这里定格。2006年9月17日,茂名百万吨乙烯装置终于成功投产了!它比原计划整整提前了11天!百万吨乙烯工程每提前一天投产,就意味着每天可多增加600万元的净收益啊!国产化新装置不仅实现了一次开车成功,而且投产后迅速度过“磨合期”,保持安全连续运转,打破了过去装置开车后不久即“停工消缺”的惯例,被中国石化集团总经理陈同海称为大乙烯建设的成功典范。

乙烯装置的“中国心”

我国拥有闻名遐迩的“5大乙烯、14小乙烯”,但其核心技术和设备无一例外全是引进的。而茂名新乙烯却首次突破这一瓶颈,创下国内技术和设备国产化的最高纪录。其标志性指标是:作为整个工程“心脏”的乙烯裂解装置,以前基本上靠进口,而茂名的这项装置,总共510台设备中有448台是国内制造,国产化率达87.8%。部分核心设备也首次实现国产化:茂名新建国内最大的30万吨聚丙烯装置,首次采用改进后的国产化第二代环管法先进工艺并实现主要设备国产化,为探索大型乙烯项目国产化提供了新鲜经验,被誉为“里程碑式的进步”。此外,新建64万吨/年汽油加氢、46万吨/年芳烃抽提、10万吨/年丁二烯等装置也采用了中国石化自主开发的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成为自主创新技术应用最多的大乙烯项目。

自主创新和设备国产化让茂名新乙烯走了一条低成本扩张之路:新乙烯基地由36万吨向100万吨扩建,创下全国同行投资最省钱的新纪录:一般新建大乙烯工程吨乙烯成本为2.5万元甚至4万元,而茂名则低至1.2万元!有人怀疑:这是否意味着茂名乙烯技术层次也只是“国内水平”?答案是否定的。李安喜自豪地说,采用国内外最先进的工艺,而且有最高的自主创新水平,这正是茂名百万吨乙烯“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尽管茂名乙烯投资保持低成本,但还是大方地拿出近7亿元投入环保,整个乙烯的资源利用率达95%以上,工厂排出的污水处理后,引入的池水还专门养着一群娇气的锦鲤。

81亿元的石化“巨无霸”

茂名新乙烯是一项投资额达81亿元的石化“巨无霸”,是广东省发展支柱产业、加快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十大工程之一;是中国石化集团推进南方基地建设的“十五”重点项目;而在“产能就是竞争力”的乙烯工业中,其“超一流”霸主地位,至少在今后3年中将无人匹敌:年乙烯生产能力占中国石化的1/6,全国的1/8。

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在视察茂名石化时,得知茂名100万吨新乙烯工程是中国石化依靠自主创新建设的国内第一个大乙烯工程,并且创造了建设工期最短、国产化率最高、投资成本最低等一系列新纪录,高兴地说:“这是中国石化发展史、是广东发展史、更是茂名石化发展史上的大事,说明我国乙烯生产已迈上新台阶,达到现阶段国际先进水平。”

这个项目完全运转后,茂名石化每年新增收入150多亿元,增加利税30多亿元,年销售收入到700多亿元,其中利税达100多亿元。按乙烯对下游产品开发平均1:50的拉动效应,茂名新乙烯的下游延伸产品开发,初步测算可增加就业岗位15万个,拉动后加工产值7500亿元,其中绝大部分将在广东“落地生根”,从而助力广东冲刺亚洲石化中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