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勤俭清华省出了什么

2007-02-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丰捷 我有话说

2月2日,寒假开始没几天,刚从学生返家的喧闹中沉静下来的清华大学紫荆学生公寓便开始了一次“大搬迁”。不是重新划分宿舍,而是将原本分布在7栋楼里的700余位寒假留校学生,临时集中到他们的“新家”。据悉,他们的“老家”将于2月7日―2月28日停止供暖、供电。

开始还有点心存疑虑的同学们在学校的周密安排下

痛痛快快地将自己的随身用品装进了学校特意为他们准备的编织袋和纸箱里,在清华学生治安服务队和紫荆志愿者的帮助下顺利运抵“新家”,与他们一同“转移”的还有原宿舍的电话等通讯设施。

这是清华大学今年寒假进行的集中住宿试点,接近一半的寒假“留守”学生参与到这一清华建设节约型校园的举措之中。

集中住宿:能省多少

集中住宿究竟会节约多少能源?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研究人员魏老师粗算了一笔账:如果将紫荆公寓的采暖能耗按每平方米20公斤标煤这一平均值来计算,按集中住宿后停止供暖3周计,实际上所节省的能耗在每平方米2.2公斤标煤左右,紫荆公寓7栋楼按8万平方米算,即可节约180吨煤。此外,此项措施还可大量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与烟尘排放量,公共照明用电等也将节省不少。

除此之外,按惯例清华校内两个浴室各停运检修半个月将实现节水约1.2万吨、节电约1.7万度、节气约2万立方米;公共教室寒假期间也将根据自习学生数量进行动态管理,开放少量教室,也可节水约5000吨、节电约20万度。

“培养同学们的节约意识,要从日常生活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能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节约型校园、节约型国家尽到一份力量,我想同学们一定会积极响应的。”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韩景阳肯定地说。

集中住宿确实在大多数同学中得到了积极的响应,“现在能源紧张,如果寒假这么大一个楼只住几个人,消耗这么多能源,的确有点不合算。”清华大学物理系大二学生冯琢络说。

发挥优势为节约型社会作贡献

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粒米,到建设节约型实验室、节约型校园,从幼儿园的娃娃到每一位教职员工……在清华园,节约体现在学习、生产、生活、科研的各个方面,节约型校园建设已逐渐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清华有着良好的节约传统,坚持“节约”的风尚在许多科研成果中都有体现。2005年4月,清华成立了建筑节能研究中心;2006年3月,清华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合作建立清华―UPenn建筑节能研究中心。2005年3月,集中展示近百项国内外最先进的建筑节能技术产品的我国首座超低能耗示范楼在清华落成,示范楼全年单位建筑面积用电量为北京同类建筑的30%。此外,由清华自主研发的DeST大型模拟计算软件包迄今已形成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软件平台,该软件在对奥运场馆、国家大剧院等建筑设计方案优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等建筑节能进行了诊断改造,并对《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北京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等10余个国家和地方标准进行了建筑能耗评审标识;2005年采用DeST软件对国家体育馆、国家体育场、国家游泳中心等全部12个新建奥运场馆进行了节能评估工作,通过评审发现设计中的问题、提出节能评估建议,并已落实贯彻到具体的工程项目之中,取得了较好的节能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与此同时,2006年3月,为进一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清华下发了《清华大学关于贯彻落实建设节约型社会要求的意见》,指出,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也要认真贯彻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要把建设节约型校园作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指导原则之一。

如今,“节约”已经成为相关考核和奖励机制中的重要内容。在学生系统,培养学生勤俭节约意识和行为的内容纳入了学生行为守则和德育考核之中,学生在建设节约型校园中的表现和成绩与奖学金、评优也结合在了一起;入党积极分子和共产党员在建设节约型校园中的表现与积极分子考察、党员教育和党员民主评议结合在了一起。许多部门还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措施,对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新技术新点子新设备并举节约效果可观

清华有一项统计:清华食堂的水、电、气消耗占营业额的比例大约为5.6%,远低于北京市标准化食堂资源消耗不超过10―15%的标准,也低于北京高校餐饮行业11―12%的平均水平。而专家说,这其中的一个百分点就是130多万元,这意味着,相对于北京市的平均标准,仅食堂一项清华每年就可节约500万元以上。

自1993年以来,清华食堂不断采取新技术、新设备、新点子等举措节约成本,形成了相对成熟的节约机制。据统计,全校食堂80%以上使用节能灶头,保守估计各食堂仅燃气消耗量就比原来节约30%-35%,每台燃气灶每年可节约耗电1000度。据悉,出于节约考虑,尚未更换的其余20%灶具在到达使用年限极限时也将换成节能灶头。此外,清华食堂还将燃气型热水器全部改装为太阳能热水器,这在全国高校食堂中是唯一的。

用电方面,清华校园内共有4000多盏路灯,学校将部分100瓦的水银灯换成了45瓦或60瓦的节能灯;它们的控制系统也被清华改造成先进的智能光控技术,按照每天日升日落时间自动调节路灯的开关时间;另外,学校将90%的变压器都更换成节能型变压器,电力损耗下降了40%。这些措施全年可为清华节电约36.5万度。

在供暖方面,改造了供暖的电力控制系统,对具备条件的部分换热站安装了水泵变频控制系统,在学校供暖面积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上一供暖季总耗电量同比减少约150万度。2006年,清华大学供暖管网节能控制系统工程改造开始启动,现已进入最后调试阶段,据悉,该系统全面投入运行后,可以在供暖过程中初步实现按需供暖,分时供暖,预计综合节能率可达到5%,一个供暖季就可节约100万元以上。

2006年,系列节约措施使学生宿舍楼和公共教室的运行支出比2005年减少了140万元。在学生公寓,由于积极推广在马桶水箱内放置矿泉水瓶以减少用水量的办法,仅此一项全年节水超过3000吨。在教学楼,全面改装节能灯具,将光亮度由原来的强光变成柔光,既避免了强光对眼部造成的光污染,又降低了能耗;将夏季保洁时间由夜间调整到清晨,利用自然光作业,每天节电15%;在教学楼内的热水器边放置了节水桶,对废水进行分类收集和使用,一年可回收水600吨。

节约活动丰富多彩节约美德伴终生

31个院系200多个团支部的150余场活动,超过1万人次的参与,1048条节约“金点子”,若干条可行性建议,180篇主题征文……这是2006年10月下旬至12月下旬,清华大学节约型校园建设主题教育活动的成果。

同学们自己动手,将废品搬上舞台,在展示“节约”的同时,给大家上了“变废为宝”的生动一课。在软件学院特别编排的话剧《赝侠传》中,服装、道具全部由废品制成:硬纸壳、废纸杯、废纸折成了王冠,旧布料缝制出古装衣袍,废纸杯变成了靴子、旧海报纸片做成“软鳞甲”、还有鲜红的纸玫瑰、废旧海报拼接成图画、硬纸盒做成“温度计”。

环境系开发了实验室仪器药品信息系统与书籍信息系统。在实验中同学们发现,有些药品虽然整瓶购买,但只需用其中小部分,如果能把剩余药品和全系同学共享,将大大节约药剂费用,仪器与书籍也是如此。同学们将相关信息登记到系统中,当其他同学需要这种物品时,只需直接进入查询界面进行模糊搜索,就可以找到相关联系人实现共享。

“一张纸、一支笔也许就能改变许多贫困地区孩子的命运。”同学们通过节约活动表达着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许多院系开展了“节约型校园”爱心捐赠活动,把节约下来的日用品、衣物、书籍、文具等捐献给贫困地区。从2005级学生开始,土木系开展了回收废纸活动,并将卖废纸的所得全部捐献给民工子弟小学,目前他们的接力棒已经传到2006级学生手中。土木系还开展了“图书漂流”活动,将高年级同学用过的旧书统一收集并登记入册,发放到需要图书的低年级同学手中,目前已收集入册的旧书达几千册。清华图书馆自2005年以来开展了“毕业生向母校赠书”活动,仅2006年就有5500余本图书转送到在校同学手中。许多低年级的同学说:“师兄师姐们把教材转赠给了我们,不但省去了我们一部分开支,而且还把教材循环利用了起来”。一位拿到赠书的同学说,“几本书传递的并不仅仅是些许知识,它们更见证了清华人良好的传统!”

在清华园,节约行为同样体现在每个家庭中。清华园街道制定了专门的年度资源节约工作计划,通过开展“节约家庭”评比等活动在居民中推进节约举措。不仅如此,节约行动还走进了清华幼儿园,节约教育从娃娃抓起,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孩子们从小就养成节约环保的意识和习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