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化产业:经济社会发展新主角

2007-02-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瑞英 我有话说

我国青少年每月对动漫游戏及其衍生产品的消费,八成花在了国外产品上。这一现象,不知让多少国人痛心疾首!

那么,中国的文化产业到底是个什么状况?

2月27日,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07: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以有力的数字和强劲的发展势头告诉人们,我国文化产业出现了令人鼓舞的新景象。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在“2007中国文化产业形势分析暨文化蓝皮书发布会”上作的主题报告《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形势分析和2007年发展形势的预测》,给我们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我国文化产业的现状与走向。

他说,2006年1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对2003年以来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进行了总结,发出了全面推进改革的号召;9月13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颁布,确定了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目标任务。这些新文件和新精神,打破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些禁区,明确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使我国文化产业出现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开始扮演中国经济增长的新主角

从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的数量(78.6:16.6)、拥有资产(94.5:4.7)、营业收入(99.1:0.7)、实现增加值(86.1:13.6)等指标看,经营性产业单位都大大高于公益性事业单位,说明文化部门已经不是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公共服务部门”;从法人单位注册类型中内资(96.2%)、港澳台商(2.1%)、外商(1.7%)所占比重看,我国文化领域不断开放,已经呈现多样化形态;从法人单位所有制类型看,公有资本与非公有资本之比为51∶49,其中国家绝对控股的占7.4%,相对控股的占0.6%。

这说明,我国文化领域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局面已经形成。虽然,2005年12月底国家统计局在我国首次经济普查中统计文化产业总量不大,但其结构趋于合理,并开始扮演中国经济增长的新主角。

消费形式从空间到内容发生深刻变革

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700元以上,农村居民家庭人均达3680元以上。2006年全国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总量约为9370亿元。按照现阶段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中教育支出占50%计算,2006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文化消费总量为4685亿元左右。职工平均货币工资从2001年起突破1万元,到2005年达到1.8万元以上,出现了消费领域不断扩展、消费结构升级优化、消费热点变换更迭的喜人态势。

新兴消费形式不断涌现,新的产业空间之门又接着打开,引发了城市居民文化消费从形式到内容的深刻变革。比如,旅游业的兴起成为文化消费领域发展的新亮点;休闲业的发展成为推动文化产业的重要动力。

数字化推动新兴文化产业大发展

以数字化生产、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内容产业,使新娱乐时代来临。

2006年7月,我国的网民人数、上网计算机数分别达到了12300万人、5450万台。我国宽带上网网民人数为7700万人,占网民总数的近2/3。宽带上网的计算机数也在迅速增加,已达到2815万台,占上网计算机数的1/2强。最为醒目的动向是,网络的应用,以及新型数字内容产业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出现。目前,我国有约1500万人经常使用网络教育,2500万人经常使用网上招聘,经常上网购物的人数为3000万人。

这些动向说明,网络技术正在生产出符合其自身特点的、“产消合一”的内容生产和消费方式,新一代“生产消费者”已经出现,“新娱乐时代”以“全民DIY”,即“自己动手”为基本特征,打开了文化内容生产的新空间,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

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水平实现历史性提升

近年,国际文化贸易领域出现一种新动向,即从文化产品的全球贸易、文化资本的跨国兼并与整合,转向对本地文化资源的掠夺性占有和使用。中国文化成为对全球文化市场具有强烈吸引力的战略资源。迪斯尼出产的《花木兰》以中国民间题材打造美国大片,可以作为这一动向的端倪;中、韩、日之间关于“端午申遗”、“中医申遗”,以及《西游记》拍摄的各种争论,可以看做这一趋势的发展。在这一形势下,我国保护文化遗产的呼声持续升高。2004年,文化部、财政部在全国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2005年,11名著名学者建议设立“文化遗产日”,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06年6月10日,我国迎来了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已成立了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相关机构,一些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特别丰富的省份已经完成了摸底调查和非物质遗产名录的编撰工作。

东、中、西部文化产业各显特色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中提出:以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城市为核心,加快产业整合,形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三大文化产业带;积极发展我国西南、西北地区等具有鲜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这些设想已初具雏形。

2006年1月,北京颁布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把北京建设成“创新型城市”,重点支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其规格之高、力度之大、势头之猛,为全国瞩目。

上海实施创意产业发展战略,推动文化产业与传统制造业联姻,引领全国新兴文化产业向前快跑。

广州、深圳和香港合作,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全球化的跳板。

西部省份走以地域性民族文化为内涵、以文化旅游为主线、以品牌运作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开辟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走出去”成功案例出人意料

2006年9月,在第13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我国输出版权1096项,引入891项,取得输出大于引进的历史性突破。一个月后,在第58届法兰克福书展上,中国展团推出展品3600多种、4000余册,达成版权输出或签约意向1936项,版权引进1254项,推进了版权贸易进出口比例的逆转。

最为引人注目的是,2006年1月,上海“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组团参加了在法国举办的“第33届安格雷姆国际连环画艺术节”,基地选送的漫画家郭竞雄凭借其极富中国特色和美感的漫画作品,在该艺术节上荣获组委会特别奖。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得此项有漫画界“奥斯卡奖”之称的顶级奖项。

与此同时,郭竞雄还签约世界最大的漫画出版公司太阳出版社,创作根据《封神榜》等中国故事改编的漫画,报酬高达百万美元。郭竞雄也由此成为在欧洲获得版税最高的华人漫画家。

特别是,我国首家“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组织国外参展,表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公共平台,已开始发挥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作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