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西沙“生命线”

2007-02-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根成 叶龙斌 刘林 我有话说

2007年1月,接二连三的寒潮侵袭中国南海,本该每月一次的西沙补给因风浪太大不得不多次推迟,这里的主副食品和淡水油料告急!南海舰队某勤务船大队补给船奉命前往。当补给船顶着接近极限的风浪抵达西沙群岛时,岛上的军民高兴得跳起来,有的流下激动的眼泪。

蔬菜享受特殊待遇

那年,西沙守岛部队唯一的女干部、通信连副指导员王亚玲,搭乘这个大队的补给船上永兴岛。刚一上船,副团职的补给船政委袁泽华就把她请进船政委住舱。上岛后,王亚玲才得知,因为自己“鸠占鹊巢”,袁政委和其他官兵一起在会议室挤了一天一夜。

“为守岛官兵提供良好服务是我们的职责”,某勤务船大队政委肖民生说。在这个大队有条不成文的规定:西沙补给,西沙官兵和西沙物资优先。不要说人,就是蔬菜有时也要享受特殊待遇。西沙常年高温高湿,为减少蔬菜途中腐烂变质,补给船上的官兵时常把自己的床铺让出当“货架”,用来放置为西沙运送的新鲜蔬菜。新任大队长邱和兴和政委肖民生带领官兵变过去的被动保障为主动服务,近4年间运输物资几万吨、守岛官兵上万人次,从没有发生一件物品丢失、一次人员争吵。补给船在岛上停留两天以上时,都要为岛上做一件好事。在漫长的补给过程中,补给部队和西沙部队两个不相隶属的单位,早已不分你我了。

连遗书都想好了

从水面上看西沙,翠绿的珊瑚礁盘在海水的映衬下,散发着迷人的色泽,而水下却暗礁浅滩遍布。去年12月的一次补给中,海上狂风大作,巨浪翻卷,隐没在水下的航道失去了痕迹,一个个像小山一样的浪头,忽而把船高高举起,忽而又重重摔下,补给船如同一片树叶在海面颠簸。“船在海上漂泊,无依无靠,天气坏可以克服,怕就怕航行途中机械出毛病,那才叫真正危机四伏。”邱大队长说。2006年10月,补给船在执行任务途中出现故障,在无处避风的海面,300多吨的补给船在3米多高的大浪里硬是漂泊了3个多小时,才恢复航行。“那时的我们,连遗书都想好了”,回想起绝处逢生的经历,当时的指挥员、现任大队副参谋长黄禄斌至今心有余悸。一艘300吨的油水船给西沙小岛补给一次,顺利的话要一个月左右,而如果遇上恶劣气象,则要更长时间。2005年10月,补给船在给西沙小岛补给时遇上多个寒潮,使其在琛航岛停滞了88天,官兵们克服种种困难,硬是靠原来准备生活60天的主副食品撑了80多天,直至顺利返回母港。

千辛万苦补给线,风口浪尖写忠诚。令人自豪的是,尽管西沙补给线浪恶风险,但自从五星红旗在西沙高高飘扬的第一天起,这条海上“生命线”就一刻也没中断过。仅2006年一年,这个大队就为西沙安全补给34航次,运送物资、油水1万多吨,累计航程13000多海里,圆满完成任务。

广阔海域摆兵布阵

信息化条件下的海上局部战争,作战节奏加快,攻防转换频繁,作战消耗量大,战时守岛部队及战斗舰艇油水、弹药等战场物质得不到及时的支援补充,无疑于“坐以待毙”。为了提高大队勤务船战时后勤保障能力,大队着眼未来海战场,通过大抓军官基础训练、士官技能训练、船(副)长和值更官的应急处置训练,以及编队训练、战时司令部课题训练等实战化训练,提升部队战时保障能力。训练中,他们着眼西沙综合补给特点,进行实战化练兵,将训练海区从过去的近海,前移到西沙复杂海域,在风口浪尖摔打部队。

去年深秋,一场带有实战背景的“红蓝”对抗在西沙海域打响。在这场模拟信息化条件下海上实战背

景的大规模演练中,由这个大队的油船、水船、拖船、运输船、综合补给船等勤务船编队,或深入岛礁区对我军驻防岛屿进行食品、装备补给,或穿插作战海区对我战斗舰艇油水、弹药补给,或对战伤的装备、人员进行战场救护……此次演练的成功,标志着我勤务船部队对西沙作战海

上保障能力的大幅度提升。2003年以来,这个大队立足岛礁补给实际,主动作为,利用补给船到西沙补给的机会,先后组织补给编队在西沙、南沙、中沙等广阔海域摆兵布阵,不断探索由平时补给向战时补给、一般补给向应急补给的新战法。他们围绕战时保障、定点补给、应召补给等多项重点难点,完成西沙岛礁区对战斗舰艇海上补给、战时作战应急补给等勤务保障演练,开创西沙海上补给的多项先河,为战时西沙作战支援保障探索出新的路子。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