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贵阳数万农民告别茅草房

2007-03-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柳路 我有话说

贵阳市举全社会之力,大力实施“茅草房改造”工程(简称“茅改”工程),在“十五”期间彻底改变了农村贫困农户居住茅草房的状况,并以此为抓手,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户“四怕”变“四心”

由于贫困,过去贵阳10个区(县、市)中的7个区县仍有数以万计的农户住在茅草房

中。茅草房冬不御寒夏不遮雨,“怕刮风、怕下雨、怕火灾、怕小偷”成了这些农户心中解不开的“疙瘩”。有一栋像样的房子,成了他们梦寐以求的愿望。

为了解决居住在茅草房中的农民的住房问题,2001年初,贵阳市委决定实施“消灭农村茅草房”工程的决议,提出用4年时间消灭农村茅草房,改变贫困农户的居住环境和落后农村的面貌。随后,贵阳市各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将帮助贫困农户“改茅建新房”的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责任落实到人。4年间,该市在农村累计建新房面积达30余万平方米,“改茅建新房”完成37562户,使这些农户户均面积达81平方米。喜迁新居后,当初的“四怕”变成了如今的“四心”:刮风下雨安心,外出打工放心,致富奔小康有信心,永远同党心连心。

昔日穷山沟今日景如画

前不久,记者来到贵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流长苗族自治乡腰岩村,实地感受了“茅改”工程给当地带来的变化。

当车在崇山峻岭中行驶一段时间后,便进入了一条路面清洁、两边房屋整齐的街道。记者没想到,在这高山大岭中,竟然会“镶嵌”着这样一幅城镇式的乡村画卷。腰岩村总人口1324人,其中苗族人口1208人,是清镇市苗族人口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数百年来,他们一直居住在茅草房中。在“茅改”工作开展之前,腰岩村鲜有砖混结构的房屋。

贵阳市将腰岩村确定为示范点后,这个村陆续修建了数十户砖混结构的房屋,但离彻底消灭茅草房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2004年初,贵阳市又将腰岩村作为“茅改”工程集中改造点,当年就安排了134户“茅改”指标,在腰岩小学段公路两旁集中修建,彻底拆除了该村的茅草房。原本贫穷落后的村寨,成了独具特色的苗族新村。

腰岩村村委主任李隆斌向记者介绍,各级部门对该村“茅改”工程投入达509.1万元,完成了全部“茅草房户”的住房改造。

调整结构农民致富

清镇市流长乡副乡长陈正义告诉记者,除了农民的居住环境得到改善之外,该乡还以这次“茅改”工程为契机,抓好腰岩村的新农村建设,结合该村的贫困现状,制定了经济发展整体规划。规划中包括完成平白(当地平头村至白猫河)公路腰岩段通组公路硬化工程,完成新村人饮工程,修建公厕等,彻底改变当地脏、乱、差的环境。

为了满足苗族同胞的文化生活需求,他们争取了10万余元的项目资金,建起了腰岩村苗族“跳花”广场,并将破烂不堪的远程教育办公室进行了维修,在村里建起了图书室、文化娱乐室,让村民有了学习和娱乐的去处。

村民李龙春告诉记者,他家养了400只兔子,种了2亩洋姜,还养了牛和猪。去年他家共收入12800元,人均达3100元。记者在其家里看到,客厅里不但摆放有新式沙发,还有彩电等家用电器。

村委主任李隆斌称,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农民的收入得到了大幅提高,在没有实施“茅改”工程以前,该村的人均收入仅有800元左右,而2006年的人均收入达到了2143元,比以前提高了两三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