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植根宝岛结硕果

2007-03-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执笔人:刘湘洪 叶声 我有话说

历史热农大:特色“两院”名播四海

一条路,一部历史;一条路,一个时代。

落地海南省儋州市宝岛新村的一所热带农业高等学府――华南热带农业大学

的创立,是在一个特殊的年代,与一个震撼世界的历史事件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时间上溯到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1950年,朝鲜半岛的连天烽火燃烧到我国的鸭绿江边。“抗美援朝”开始了。

橡胶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和战略物资,被帝国主义列入对我封锁、禁运的名单之中。为了打破封锁,中央决定“必须争取橡胶自给”。

谈何容易!西方的生物界权威专家们论断:橡胶树绝不能越过北纬17度生存。对自然条件选择性极强的橡胶树来说,这个论断不无它的科学依据。也就是说,我国无一寸土地适宜生长橡胶树――新中国的橡胶事业,就是面临这样的形势!

特种林业科学研究所(即今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前身)和“华南农学院海南分院”(即今日“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前身)便是在这一情况下应运而生的。这一对孪生姐妹至今仍连在一起,虽各成独立一体而又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相互渗透融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生共长,所以当地人们又习惯地简称之为“两院”。

半个世纪过去了,今天,当我们谈论“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的发展时,正如同谈论大面积新生代橡胶树在我国大面积种植成功一样,也许会显得比较轻松和简单,然而当年,要迈过高高的历史门槛时,是背负着何等的困难、艰辛和沉重。

没有资金――只有少量的启动资金,杯水车薪;

没有设备――校址离当时的儋县(今儋州市)县城15公里,荆棘遍地,野草丛生,创业者们开荒搭草屋,建成了以后被称为的“草房大学”,这在当时新建的大学中,大概也是绝无仅有的;

缺少基本生活物质――学校成立后,紧接便是三年困难时期,其生活物资的奇缺,中国人民都是刻骨铭心的,更何况本来就没有什么家底,条件十分艰苦的热农大呢,其艰难困苦是可想而知的;

缺少教材――既是我国第一所培养热带农业科技人才的大学,自然没有现成的教材,全靠老师们夜以继日地翻译、编写;

……

真正的一张白纸――只能靠开拓者们凭着对祖国、对事业的一片赤诚之心和自己的本事去闯,去白手起家!

热农大人是卓越的!卓越的一大特点就是在不利与艰难条件、环境下,以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和科学态度,创造自己的特色,书写自己的辉煌。

热农大人做到了。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在教学、科研、推广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学校由开始的三个本科专业及两个短期培训班,发展到今天有12个二级学院、35个本科专业、32个硕士点、7个博士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涵盖农、工、理、管理、文法学科门类为一体的综合性高校。50年来,学校取得了国家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900余项科技成果。其中,仅橡胶北移、橡胶优良品种、橡胶割制改革等几项成果的推广应用,就为国家创造了160多亿利税,使我国由原来的植胶空白国,奇迹般地崛起为世界第五产胶国。

“凡有热作处,皆有‘热农人’”。近50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4万余名热农科教和管理人才。从这里走出了工程院院士、农业部长,走出了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校长,还有代表我国参加国际橡胶研究与发展委员会(IRRDB)理事会,成为该会主席的。

热农大的这些成绩,彰显了她的鲜明特色,确定了她的不可替代性,使她在我国乃至世界热带作物科教领域中占有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

热农大的这种特色,当然不仅仅指她所涉及的领域突出了一个“热”字而独具特色,还有着其更深刻的人文内涵。

在那个时代,应国家特殊需要而诞生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就注定了“两院人”必须奋起于忧患;就注定了那代“两院人”不屈不挠的生存意识和进取意识,铸就了他们大山般凝重而坚强的品格,培养了他们甘于寂寞、献身祖国的精神――也就是他们孕育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两院精神”。

热农大人可以自豪地说:是我们推开了热带农业高等教育的那扇绚丽的门窗。

在一本由广东省一些著名作家和资深记者、编辑撰写的35万余字的史诗般的长篇纪实文字《突破北纬17度》一书中,在写到“两院”时,是用了这样一个很有震撼力的词:“名播四海的‘两院’”。

书中还写下了这样一段充满激情的话:“扎根‘宝岛’为共和国橡胶事业贡献了一生的科研工作者们,他们是两院的精华所在,是两院人魂。两院应作为他们共同名字,镌刻在中国橡胶事业的记功碑上。”

回顾过去,热农大人引以自豪: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他们献上的不仅是在荒原上崛起的科教城,而且铺就了我国热带农业科研、教育振兴的一条辉煌之路!

理念热农大:严格管理坚守质量

坚持特色,把握现代教育脉搏,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特色大学”发展战略,为海南省和热区的经济发展提供科技、人才支撑。

这是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的办学理念。热农大的特色也由此托出。

谈到办学理念,党委书记刘康德强调说,一个学校要发展,必须坚持正确的办学理念。这是学校之“魂”,学校之“神”,无魂校难立,无神则无聚合力。校长王庆煌则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深刻地阐释说:坚持推进“特色大学”的发展战略,学校才能发展,这是关键。形成特色和办出特色不是一个概念。形成特色是对过去传统加以延伸,是继承;而办出特色,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没有创新,原来形成的特色也会失去。

优秀的传统教育、先进的教育哲学理念和现代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是热农大的办学之旨,育人之魂。

热农大人忘不了2005年这个春天。这一年新年伊始和阳春四月,学校相继召开了党代会和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进“特色大学”建设的“一个中心、三个基地”的发展战略目标和重点推进的“八项工程”。

一个中心――创建高水平热带农业科技教育中心。

三个基地――建设现代化国家热带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国家热带农业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热带农业科技服务与成果产业化基地。

八项工程――教师队伍建设、重点学科建设、条件建设、教学质量、教学管理、精品课程、服务“三农”、校园文化建设工程。

无疑,构想是恢宏的,目标是高远的,工程是浩大的,前景是灿烂的,因而也是异常艰辛而充满挑战的。

这样的大思路、大手笔,当然不是心血来潮、灵光一闪的"神来之笔",它是历史的经验,是实践的总结。

历史永远是一部教科书――

当我们循着岁月的驿道去拾掇历史碎片时便会发现,热农大的发展轨迹上,踏满了“热”字的足迹。我们只须看看那些教材吧:《橡胶栽培学》、《热带食用作物加工》、《胶乳制品工艺学》、《热带作物营养与施肥》、《热带作物气象学》、《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学》……这琳琅满目的“热”字教材,大多是学校老师自己编写的。学校先后编写了100多种特色教材、专著,不仅满足了本校教学之需,而且对国内相关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为其他学校提供了教材和参考。

作为热农大这样一个以培养热带农业人才为宗旨的大学,在课程设置上当然是尽显“热”字特色。热带作物栽培、热带作物育种、热带作物病理学、热带作物昆虫学、热带农业生态、热带农业经营管理……自成体系、独具特色,在国内外均有很大的影响力。

现实给人以启迪,也让人振奋――

2002年海南省毕业生就业洽谈会上,与其他拥来挤去的应聘学生相比,热农大热作专业的吴彦玲就显得自得从容多了。她说,所学的专业需求量大,就业并不太难,她要找一家实力强的农业公司去应聘。与吴彦玲一样想法的热农大毕业生在热作、果树及园艺等专业中不少。结果,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在这次洽谈会上成了抢手的人才。

历史和现实都无可辩驳地证明,一个学校有特色才受欢迎,才能发展。教育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特色的竞争。

走特色办学之路,办特色大学,这已是热农大上下一致认同的办学理念,它已渗透到每个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头脑中。

要把办学理念坚持下去,把办特色大学之路扎扎实实地走下去,关键是要切实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其中,加强管理,始终坚持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是重要的保证。管理也是教育,管理出质量。学校先后出台了100多项条例,从各个方面、环节上保证教学质量。这些条例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抓大”的同时也不“放小”,不仅做了原则规定,还有操作要求,操作性强,便于检查、监督和考核。学校强调,教学无小事,细节决定成败。

不知什么时候起,在一些大学回荡着一股暗流:副教授、教授不上本科的课,而站在讲台上的都是讲师、助教,这似乎成了公认的、不成文的定规。但热农大却没这种“定规”的立足之地。这里的高职称老师,无一例外地带本科生的课。这些教授们由于知识面广而深,又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很受学生欢迎。一位学生在他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这样写他的化学老师、一位教授:“听她的话,就是那种带着你一步步走的感觉……那种好玩的大家一起来的感觉。”

能把知识通过互动的方式、生动活泼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盎然的兴趣中学到知识,这不仅是教学活动或教学手段的转变,也是教学理念的转变。

治校兴业,人才为先;治教兴学,惟在人才。高水平的特色学校,要有一批德才兼备的名师。热农大通过引进送出、奖罚分明的考核、评选“优秀教师”、“教学名师”、“我心中的好老师”活动等一些方式,努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学校教师中有高级专业职称的400多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9人,硕士生导师28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12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6人,省优专家22人。此外,还聘请了40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任客座教授,其中两院院士6人。

有如此细密的管理和督导制度,有这么一批德才兼备的雄厚的师资力量,焉能不出成效?

素质热农大:提高综合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植保专业98级学生王光旭,在一次实习中发现一只被真菌寄生致死的蝗虫,在老师的指导下,成功地对该寄生真菌进行分离、培养、鉴定,完成了室内蝗虫致病力的科研项目。此论文在2001年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中获一等奖。

园林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采用率在60%以上,如广西南宁欧景花园环境设计、海口热带植物博览园总体规划、广东番禺锦绣香江――百果花园设计等,均已被各有关单位采用。

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这是热农大对学生培养的目标。

学生在学校,不仅要学到理论知识,更要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不仅要业务水平高,而且思想政治水准和道德水平要高,综合素质要高。这是国家、民族的需要,现代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学生家长的殷切期望。

1999年经济法专业毕业的洪志功,身残志坚,以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心向命运挑战,不仅没被疾病压垮,反而自谋职业,坚强地生活着,并撰写了27万字的自传体小说《痛苦中的微笑》由海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他的事迹受到省委宣传部和团省委的大力表彰,海南省新闻媒体对其进行了连续报道,在琼州大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强烈震撼着年青人的心,成为他人学习的榜样。

这是一个学生的启示,但又不仅仅是一个学生的启示。

面对世界范围内日益激烈的竞争,现代人才不仅要有参与世界范围内竞争的科学技术水平,也要有面对世界激烈竞争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准备。所以,热农大十分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把这作为特色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来抓,做到理念新、思路新、内容新、机制新、手段新。

理念新――学生工作以服务为主的服务管理型,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服务,在完善细致的服务中完善管理,而非单纯的管理。学校工作,学生都有知情权和参与权。

思路新――把负责学生事务的班主任和负责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两个队伍的功能互相结合,相互渗透,把两项工作都做得细致入微。

内容新――不光在业务学习内容上加强,而且拓展内容,凡涉及到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文化艺术、身体心理、人际交往、职业操守等方面的内容,都在教育范围内,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农学院园林系学生弋明,假期校外社会实践时,拾到一个装有4万元现金和信用卡的提包。他立即将提包交给了负责人,很快将拾物归还了失主。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经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起到了很好的反响。

当前,诚信在一部分大学生中缺失,助学贷款成了银行很为难的事。但到2006年8月底,热农大还贷率达100%,以诚信取信于银行,助学贷款得到银行的大力支持。

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热农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机制新――学校的学生工作并非金字塔式的多层管理,而是实行扁平式的院系两级为主的服务、管理责任制,减少层层传递的效能衰减,突出服务、加强服务、优化服务,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及效能。

手段新――学校除了加强课堂教学,强化公共课和基础课,鼓励学生主辅结合,拓宽专业口径,增加诸如绿色食品工程、生物多样性概论等交叉学课的课程。学校还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组织学习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设立学生科研课题专项经费,资助大学生科研课题;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

热农大成立初始,就实行的是“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学校充分利用“产学研”这个体制上的独特优势,强化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结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增至85%以上。学校有约7万亩土地,有18个实习基地,还有一个试验农场,承担着科技示范、成果推广、服务“三农”的作用。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另外,学校还有校外实习基地65个,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试验、训练条件。教育部规定,高校每个学生平均实验设备费须达5000元,而热农大则达到11335元,规定试验场地生均8.76平方米,而热农大则达到29.01平方米。

学校大力购置多媒体设备和电化教学片,研发了多门课程教学网站,为学生创造网络学习环境,并通过多媒体在线课堂的教学,实现互动循环的网上教学模式。

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和发展空间。如从2001级开始,实行弹性学时制:拿够了学分可以提前毕业,中途需打工休学的,可推迟毕业。

素质决定成功。

2002年7月,学校组织教师和学生骨干分16个小组分赴广州、深圳、福州、厦门、南宁、昆明等13个城市向252家用人单位发放了调查问卷,举行了44次座谈会,收集到591名校友的情况。

数字是枯燥的,但它却有着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有155家占64%的单位认为,热农大毕业生能学以致用,在工作岗位上较好地发挥了自己的专长;有173家占72.4%的单位认为,热农大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能很好地适应工作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独挡一面;有210家占87.9%的用人单位认为,热农大毕业生的道德素养很好,热情积极,责任心强,作风踏实,吃苦耐劳,有极强的事业心。

另在被调查的239家单位中,热农大毕业生在其中担任重要岗位的占86.2%;其中担任领导的占了33.9%,是业务骨干的占52.3%。深圳是经济发达、竞争激烈的现代化大都市,但热农大的毕业生凭着深厚的专业功底和较高的素质修养,在深圳的园林行业里占据了半壁江山。

理念引领举措,结果验证举措。热农大就是以这样毫不动摇的坚定信念抓素质教育,构建了自己具有特色的素质教育的昨天和今天,事实给了他们以最权威、最令人信服的褒奖。

和谐热农大:人文关怀事业聚人

大学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大学教育与其他教育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人们的追求不仅仅局限于对知识的渴求,还在于精神的渴望和探求,期盼精神的滋养和文化的熏陶。文化品位决定学校品位。

文化品位的提升就构成了大学的魅力。

发展个性、突出特色是一种文化品位。因为大学的特色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在大学发展过程中,经由一代一代人的实践与反思而形成的独特风格。它是一种文化积淀。热农大以她的特色提升了她的文化品味。

和谐,也是一种文化。

走进热农大,这里每天的太阳都流泻着生命之火,每一方土地都充溢着勃勃生机。因为她的特色,因为她的和谐。

家和万事兴。“家和”何来?

实现学校和谐的关键在于每个人的社会角色的良好表现,特别是领导的良好表现。

学校的事,纷繁复杂,千头万绪,更主要的是要抓学校发展的思路,制定“特色大学”的发展战略,这是一篇必须用大笔挥酒的高韬宏略的学校发展的大文章,学校党政主要领导没有博大的胸怀、非凡的气度不行,没有一个团结奋进、勤政廉洁、真抓实干的领导班子不行。

为了加强一班人的团结,他们处处以事业为重,以大局为重,力求做到同心同德,同舟共济。

党委书记刘康德、校长王庆煌,既要抓大学的工作,还要抓科学院的工作。学校在海口建有校区,相距130多公里;研究所有在广东湛江的,有在省内文昌市、万宁市的,距儋州校区都是上百公里的路。他们常常下去搞调研、现场办公,很少有节假日和双休日。为了学校的发展,他们带头实干,把一个领导干部的胆略和气魄落到一个“学”和“干”字上。主要领导的以身作则,影响着班子的其他成员,他们都在为了学校的发展忘我地工作着。他们政治上互相帮助,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目前,已经形成了这样的政治局面: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正职副职经常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正职堂堂正正“挂帅”,副职名副其实“补台”。他们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有成绩互相谦让,有责任共同承担,为学校的发展呕心沥血,任劳任怨。他们把更多的情、更多的爱,献给了所热爱的教育事业,献给了朝夕相处、同甘共苦的同事。这种世间至情、人间大爱,折射出一个共产党员、领导干部的奉献精神。

校领导班子这种团结协作、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形成了魅力无穷的人格力量,吸引、感染着老师,影响着学生,使热农大犹如一个大家庭,和谐共处,其乐融融。

“家和”主要是“人和”。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必须,也是校园和谐最本质的要求。而人与人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心的交融、爱的交融。

热农大地处我国最南端,既被大海拥抱、又被太阳拥抱的海南岛。这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一年四秀花常红、树常绿,阳光明媚,海韵椰风,尽展南国风姿,凡走进宝岛新村热农大的人,都会被这满眼绿树青草碧、岁负年年花飘香的景色迷住,被这里超凡的魅力所吸引,也都能充分感受到,这确实是一个宜居宜学宜成长的现代热农人才的摇篮,一个迷人的美丽的地方。但更感人的是,在这个花园式的美丽校园里,每天每月都会有带着热农大深深印记的美丽的故事在发芽开花。

一天,基础学院的冯颖老师和经管学院会计班的一位女同学谈心,谈心中,她发现这位女同学不仅家庭生活困难,而且因学习成绩不理想,有着深深的自卑感。于是,在上课时,冯老师多次找她谈心,并在生活上关心她,常把自己孩子吃的牛奶、水果留给她吃,并把她的家庭情况和心中的苦闷反馈给她所在学院的辅导员,辅导员很快给该生落实了勤工助学岗位,缓解了她的生活困难。在大家的帮助下,这位同学渐渐走出了生活的阴影,学习成绩也很快上升了。

爱的旋律,是人性所共有的旋律,只有这种旋律,才能拨动人的心弦,使之产生和悦的共鸣。老师对学生真情的付出,也培育了学生们对老师的爱,老师也从学生那里收获到一份份真挚的感情。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程度,决定着社会生活的质量,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方向。

学校领导率先垂范、身体力行的倡导,老师以身作则实践的影响,在热农大形成了团结互助、扶弱济困的风尚,形成了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和谐的氛围和环境,产生了凝聚力。很多在职和出国留学、去外地深造的中青年教师,放弃了优越条件、丰厚待遇的诱惑,婉拒聘留,毅然返回本校,扎根宝岛新村,无怨无悔地为热农大教书育人做出自己的贡献,胡新文、傅国华、过建春、许先升等教授们,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中间有许多感人的事迹和绵长的故事。

环境的吸引,事业的召唤,就产生了更大的凝聚力,也在师生员工中培养形成了团结、协作、务实、高效的团队精神,为学校实行“教授治学,专家治校”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和雄厚的人才支撑。

大学不仅要推崇大师,吸引大师,而且还要让自己成为培养大师的土壤,让已是大师者充分展现他们的光芒,让有潜力成为大师者在这样的土壤里健康茁壮成长。这个“土壤”,既是一定的物质条件,更主要是人文环境。在宝岛新村这样特定的条件下生长、发育,最终形成独具韵味的校园文化。黄宗道院士就是在这片土壤上生长的大师。

从这个认识高度出发,学校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综合素质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花草树木、湖光山色对学生的感染和影响或明或暗,无处不在;或深或浅,无处不有。

50年沧桑岁月,半世纪砥砺春秋。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在推进祖国热区经济发展的伟业中,以高山般的毅力和大海般的情怀,展示着独有的风采和雄健的身姿。

50年弹指一挥间,昨天已成为历史。热农大正蓄势待发,追求着新的进步与发展。尽管任重道远,我们必定再越关山!

明天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旗帜上,将会辉映出更加灿烂的光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