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关注民生 促进和谐

2007-03-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杨谷 我有话说

社会和谐,民生为大。今年“两会”召开之际,全国各地群众通过各种方式,对解决民生问题寄予了殷切期望。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进程中,在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背景下,关注民生,促进和谐,为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七大

创造良好氛围,将成为今年“两会”的重要主题。

又好又快发展奠定改善民生坚实基础

发展是最大的民生问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必须在发展中解决。去年,中央提出“又好又快”的发展要求,与过去“又快又好”的提法相比,一字顺序之变,尽现发展新理念。

一年来,“又好又快”的发展理念已融入到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2006年度我国经济运行良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09407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0.7%,万元GDP能耗三年来首次下降。截至去年年底,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66617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3.3%。全年粮食总产超过9800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300多元,实际增长6%以上。老百姓的钱包更鼓了,提高生活质量的信心也更足了。

2006年,青藏铁路、三峡大坝等一批国家重点工程相继落成,让广大群众尝到了发展的甜头。去年“七一”,青藏铁路正式通车,祖国的西南边陲架起了一座通向祖国内地、缩短和世界距离的金桥,全年来藏旅游人数达到251万人(次),同比增长39.5%,旅游收入27.7亿元,同比增长43.2%。今年2月28日,36名西藏代表和委员首次乘坐T28次列车到北京参加“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张庆黎说:“青藏铁路的开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实现了青海、西藏两省区人民世世代代的期盼。这是一条经济线、团结线、幸福线、生态线,是引领青海、西藏两省区人民奔向美好未来的金光大道。”

共享发展成果着力帮助社会困难群体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也要惠及人民。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一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这些难题正在加速化解。

就业乃民生之本。各级党和政府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城乡就业增长。在多年来年均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的基础上,2006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84万人。在农村,1.5亿农民告别土地,走进城市,找到了新的工作。

关注民生,首先要关注最困难的群众。廉租住房制度是各级党和政府着力推动的一项惠及广大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制度。2006年,国家相继出台了《城镇廉租住房工作规范化管理实施办法》和《城镇廉租住房档案管理办法》等政策,使居者有其屋。截至2006年底,全国283个地级以上城市建立并实施了廉租住房制度,265个地级以上城市制定并公布了住房建设规划。今年2月,辽宁抚顺东洲胜工社区又被列入棚改计划,2000多户居民将告别脏乱差的生活环境,喜迁新居。

在过去的一年,是全面落实取消农业税的一年。全国政协委员冯幸耘说:“曾经延续了两千多年之久的‘皇粮国税’成为历史,是值得广大农民大书特书的喜事。”一年下来,农民减负1265亿元,加上相继出台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一“减”一“加”,农民得到了近2000亿元的政策性实惠。2006年,国家出台了以“四取消”(取消农业税、屠宰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和“四补贴”(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以及对主产区重要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等为主要内容的直接惠农政策,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深受农民群众欢迎。

教育公平是最重要的公平。今年新春刚过,1.5亿名农村孩子拿到了免费的教科书。继2006年在西部地区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并取得显著成效后,从2007年春季起,国家将对中、东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家庭困难的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享受城市最低保障政策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与当地农村义务教育中小学生同步享受“两免一补”政策,进城务工子女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就读的与所在城市义务教育学生享受同等政策。农民们喊出了喜悦的心声:“中央给咱办实惠,农民种地不交税。娃娃上学不交费,真是和谐好社会!”

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各地正着力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2006年,全国养老、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员增幅均超过1000万,成为社会保险扩面征缴进展最快的一年。在农村,共有4.06亿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占全国农业人口的45.8%。去年底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07年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将加快普及到全国80%以上县(市、区)。

保障群众利益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保障民生,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已成为各级党和政府的重要任务。在过去的一年中,各级党和政府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实现了社会公平与正义。

2006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新进展和新成效,特别是在严肃党纪政纪、深挖腐败分子、治理商业贿赂、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全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对97260人给予了党纪处分,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的有3530人,其中,有12名省部级干部受到查处。此外,还有37775人受到政纪处分。

为遏制房价上涨,保障广大群众的居住权,2006年,国家出台了《关于落实新建住房结构比例要求的若干意见》、《关于规范房地产市场外资准入和管理的意见》,一定程度上刹住了房价涨幅。全国人大代表孙丕恕说:“在《物权法》的立法过程中,为了保障广大群众的财产权,先后进行了7次审议,人民群众的意见得到了充分的抒发。”

为了正确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保持社会的稳定有序,中央下大力气重点解决在土地征用、城镇拆迁、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过程中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严肃处理了一系列损害群众利益的事件。2006年,在落实《信访条例》的过程中,全国信访总量持续12年攀升的势头已得到有效控制。全国公安机关开展的公安局长“开门大接访”行动,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把常年接访、定期约访、重点走访和领导下访结合起来,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迎刃而解,群众纷纷拍手称快。

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化,仍会出现新的社会问题和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促进社会和谐的任务依然艰巨。

春节前,一批车间工人、种粮农民、农民工、出租车司机、下岗创业人员、乡村医生、农技推广员、城市社区干部、派出所民警、银行职员、商场管理人员和大学研究生等基层群众代表来到中南海,参加由温家宝总理主持的座谈会,对即将提请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在今后一段时期,继续认真解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坚持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成为党和政府工作重心。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也是今年“两会”的主旨。在3月的北京,在生机勃勃的春天,代表、委员们将以民生为号召,履行神圣职责,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汇聚全国人民的力量,锐意改革,奋勇前进,促进社会和谐,迎接党的十七大的召开。北京3月,生机盎然的春天。

(压题图片为领到工资后满心欢喜的农民工。来源:《今晚报》/图表来源:新华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