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社会实践:大学生的必修课

2007-03-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朱伟华 吴潇怡 我有话说

    全国范围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20多年来,着眼于“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实在在地使一批又一批大学生在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成长起来。在当前新的历史时期,更展现出新的面貌,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发展的大好平台。

深入基层 多元服务

1978年开始从事学生工作的东北林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赵鑫教授告诉记者:我国高等教育对实践环节历来高度重视,学工、学农、学军也一直是青年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的良好传统。

从实践层面上看,近几年来,“三下乡”、建设新农村、走进社区、服务西部、奥运志愿者、环保中国行……,在乡村和城镇的最基层,越来越多地出现大学生们活跃而年轻的身影,“到基层去”也日渐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首选和实施思路――在2006年的暑假期间,全国数百万大中专学生组成的20多万支大中专学生实践服务团队,直接奔赴基层、乡村、城镇,了解最基层的国情,为最基层的人们服务……

就实践层次而言,大学生在了解社会的同时所提供的服务也更为扎实:文化方面,专题展览、知识问答、文艺演出、讲座板报走进了田间地头和街道社区,引导群众树立文明新风;科技方面,大学生以现场操作、知识培训班、网络信息服务的方式传播推广实用技术,发展产业化经营;卫生方面,医科院校的大学生志愿者为百姓进行健康普查、诊治常见病,普及医疗卫生知识;经济发展方面,专业优势互补的大学生们,奔赴乡镇企业和欠发达地区,为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和地区经济综合开发提供帮助。

知识含量、文化含量、科技含量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典型标志。越来越多的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不仅仅在实践中学习社会、认识社会,也努力服务社会,让社会认识新一代的高素质的大学生。

完善体制 提高能力

浙江海洋学院黄建钢副书记已经连续三年组织学生在实践调研基础上出版调研论文集《蓝色报告》了,他认为:高等学校都已经认识到大学生社会实践不是一个阶段性、临时性的工作项目,而是一个长期的、贯穿全年的常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的任务就是要创新社会实践的机制体制,创新组织能力和引导能力。

北京科技大学的具体做法也体现了这种思路:每年3月份,北科大启动“社会实践动员课件”的开发、实践主题与课题的设计,4月初开始社会实践宣传、动员、组团工作,5月份各个学院开展“组团沙龙”,6月初展开培训,7月初全校社会实践启动,这是北科大所谓的“起点前移”。同时,学校用建设一门课程的标准推进社会实践,把工作重点放在基层――各院做到“全员动员、全员培训、全员参与”,各班级、团支部都要召开社会实践动员会,动员老师利用各方面条件指导、帮助、协助同学们联系社会实践基地,这在北科大叫做“重心下移”。“起点前移”和“重心下移”创新工作机制,使得该校实践团队展示出资源整合和基层落实的优势。

与大学生发展休戚相关

一位曾经参与“神农架及长江流域生态考察”的武汉大学学生说起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时,“受益终生”这四个字来形容。的确,当大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书本知识与社会的距离时,进入社会、接触社会、积累知识、运用知识就成为他们成长中的必然选择。

在武汉大学,“神农架及长江流域生态考察”是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开始的一项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每年都由73岁的胡鸿兴老师亲自带队,在暑假深入神农架林区开展生态保护科考,能成为科考队的一员已经成为同学们梦寐以求的目标!而大学生门也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活动与自身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摒弃和远离浮躁的风气,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感悟和收获,才能够找到自己的成才“捷径”。

就业问题是当今大学生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将社会实践活动与就业机会有机结合,也是在校大学生越来越重视社会实践的原因所在。已经大四的王勇,在设计社会实践课题时,选择了学校与深圳一家家具公司合作的社会实践基地,他说:“大学生最缺的就是工作经验,因此我想这次的社会实践其实就是对这一点的弥补。在社会实践期间也确实学到了很多在学校没法了解的东西。而且,在实践过程中,我也感觉到南方还是缺少我们这种专业人才,因此,对就业也有了信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