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公益科技研究:和谐发展惠及全民

2007-03-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金振蓉 齐芳 王庆环 我有话说

加强社会公益研究――这是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的。

近些年,“社会公益研究”项目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家科技计划中,体现在科技工作者的意识中。不仅在科技部门,在政府的经济部门、文化部门的工作中,社会公益研究也开始占据重要位置。在今年的两会上,代表委员们谈到这一现象时,无

不欣喜地认为,这是伴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而出现的现象,印证了社会公益研究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公益研究 事关公共利益

提出加强社会公益研究,体现了我们党对新时期科技工作的把握。

许多代表委员都谈到,二十多年的科技体制改革,使得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更为紧密,竞争使科技焕发出了活力。但竞争不是万能的,在一些事关国计民生、社会公共利益的领域,还存在着制度缺失,党和政府提出加强社会公益研究,是对科学发展观认识的深化。

北京市科协副主席王渝生委员说,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推动科研机构走向市场是一项重要工作,现在回头来看,这确实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平衡现象。像人口、资源、环境、生态、防灾减灾等方面的研究已成为薄弱环节。提出加强社会公益研究,体现出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委员说,这次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到加强社会公益研究,这在以往是没有的,非常切合我们当前的实际。我们走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社会主义”四个字就说明不仅靠市场,还要有计划、有指导。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不能只考虑当前,急功近利,还要有长远的考虑,在科学研究中,既要有基础性研究,又要有应用性研究,还要有与群众关系密切的公益研究。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如松代表说,何谓社会公益研究,其实并没有确切的定义,就我理解,是指那些不一定能在短期以货币效益体现,但具有长远、间接的效益,并且涉及人体健康、生存环境等与百姓民生息息相关的科学研究。本次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社会公益研究”,是党和政府重视民生、关注民生的具体表现。

补上民生科技这一课

从单纯关注科技对GDP的贡献率,到重视民生科技问题――这种变化是与建设和谐社会相一致的。近些年,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始终保持在10%左右,但高速的增长也带来健康、环境、生态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使我们认识到必须补上民生科技这一课。

王如松代表说,前几年关于圆明园湖底要不要铺防水膜曾引起一场争论,现在看来这实际上就源于公益性研究的缺位。圆明园是北京的一块重要湿地,是西山和城市之间的过渡带。从公益性角度而言,铺膜是不对的。可对于公园管理处来说,漏水的严重经济损失却没有补偿的来源。这就是一对必须通过公益性研究来解决的矛盾。

钱七虎委员说,目前大家反映强烈的医疗问题,就与我国公益性科学研究比较缺乏有关。还有,大型科研院所转入企业后,突出的问题是公益性的、基础性的研究薄弱了,退后了。他指出,中国工程院院士段镇基委员是搞皮革研究的,几年来,在小组讨论会上他也多次提到这个问题,我国的皮鞋企业一直都是购买国外的设备,然后利用国内廉价的劳动力来完成短平快的项目,根本掌握不了核心技术。事实上,我国的很多大型科研院所根本不研制大型设备,因为这么做没有市场利益,所以大型设备都是从国外购买。这样下去,我们怎么能掌握核心技术,又怎么自主创新呢?

王渝生委员在谈到我国公益研究的现状时说,虽然,在基础研究领域分布着一些公益性的研究项目,但基础研究的侧重点在于科学发现,与公益研究,特别是与民生科技还有些不同,比如农业基础研究,就比较重视对农业如何增产、增收的研究,而对建立农业的监测预警机制研究就不够,当前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灾害等方面的预警研究都需要加强。

政府主导 举全社会之力

科学研究是科学界的事,公益性科研是国家的事,这是在相当多人的头脑中形成的观念。当今国际发展趋势表明,科技与经济、社会、政治、军事的联系日益紧密,科技对各行各业的渗透作用日益增强,发展科技事业必须举全社会之力。公益研究由于关系公共利益,具有短期无法见到经济效益的特性,由国家和政府起主导作用是必然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公益研究只是国家的事。

王渝生委员谈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他说,一方面,要发挥企业在公益研究方面的作用,由政府主导,通过竞争、开放、流动、协调的机制,让企业参与研究,通过建立成果共享机制,让全社会共同拥有这些公益研究成果。另一方面,要在全社会营造企业社会好公民的形象,使企业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以参与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公益研究为荣,以良好社会声誉和回报社会的心态来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王如松代表认为可以通过三个途径加强公益性研究。一,观念上的更新。现代科学源于工业革命,学科细分化的还原论是现代科学的基础。但是,科学还有一个研究基础――整体论。在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进行整体研究。拿环境来说,必须把环境和经济问题结合起来解决。二,体制上的革新。现在各部门各管一块,条块分割比较严重。这既不利于整体解决问题,也导致重复投资。三,技术上的创新。这既包括硬技术,也包括软技术。硬技术是指科学技术,软技术则是指规划、管理等方面水平的提高。

中科院广州分院院长、研究员陈勇代表提出,要加强公益理念的宣传。他建议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把加强公益性研究的理念传递给全社会。此外,科研工作者应热爱这份工作。公益性研究需要进行长期跟踪,其研究成果可能不如基础研究或高技术研究成果那样轰动,因此耐不住寂寞是搞不好公益性研究的。

他特别强调要尊重进行公益性研究的科研工作者。科研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传统观念比较重视高技术研究和基础性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对从事公益性研究的学者不太重视。他说,中国科学院在近些年的发展中,已把公益性研究作为工作的重点。在知识创新工程中,院所作出的调整和前一阶段新设立的研究所,大多与公益性研究有关。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部门对公益性研究也越来越关注,经费支持上也有所侧重。

图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仿人机器人“童童”,它堪称一个表情表演大师,脸内装有十多部微型伺服电机,可带动五官做出多种不同程度、不同速率的变化动作。配合语音识别技术,表情丰富的“童童”还能与人对话,并可进行握手、打招呼等肢体动作。图片来源:宁夏新闻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