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颠覆英雄的路还要走多远

2007-03-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陈先义 我有话说

  一个时期以来,网络上一个名词颇为时髦,即“恶搞”。这本来是个含有批评意义和幽默内涵的中性词汇,但有人却任意践踏道德底线,拿一些英雄人物和红色经典开涮,这就不免引起社会上广大读者的忧虑和反感。如果说,《一个馒头的血案》拿电影《无极》开刀、《真相大揭秘》以电影《夜宴》开涮,还多少有一些艺

术批评意义的话;那么有人以“还原历史”为名,对英雄董存瑞的壮举作“另类解读”,就不能不让人觉得沉重了,所以立即遭来全社会的广泛痛斥,这说明我们民族道德的底线是绝对不能随意践踏的。

无独有偶,当社会上对颠覆英雄的批评尚未结束,又有人再次刀砍我们民族心理的承受力。就在我们纪念民族精神的“圣女”刘胡兰英勇就义60周年的时候,有人对这位一代青年偶像的英雄行为作出了“另类解读”,胡说什么对刘胡兰动铡刀的是阎匪刺刀胁迫下的老百姓。此言一出,社会舆论哗然,招来百万网民骂声一片,于是,有关媒体和当事人迅即挺身而出,以缜密的调查还原了历史真相,证明行刑者是阎匪及其对共产党有深仇大恨的“复仇队”。我想,今天对刘胡兰的行刑者是什么身份的调查,其实不是主要的;问题在于,在这样一个特殊时间抛出这样一个异端邪说,使我们不免要质疑一些人的别样心态。

今天我们谈这样一个敏感而重要的话题,不可能脱离当下的时代。众所周知,面对中国和平发展的大环境,西方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与我们进行的攻防战,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其手段之一,就是想要摧垮我们的道德偶像和精神楷模。比如,海外敌对势力利用出版物,以所谓“揭秘”形式诋毁我老一辈革命家形象,便是损招恶招之一;往董存瑞、黄继光、刘胡兰等当代青年的精神楷模身上泼污,摧毁人们的精神防线,也是他们不肯放弃的战术。对此,我们一般是有所警惕的。但是,有时候使我们十分无奈的,是我们自己营垒的人却有意无意地助纣为虐,给人家当帮凶,作出我们的对手想做都做不到的事情。我想,如果不从这个意义上来认识颠覆英雄的险恶后果,仅局限在所谓“史实”的是是非非里,那么对这场攻防战,我们就会缺乏清醒的认识。

尤其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对恶搞红色经典、颠覆英模人物的行为,有人非但不能清醒看待,反而撰文为其唱赞词,称其是什么“平民话语的修辞狂欢”,是“娱乐无底线的话语自由”。说来,超出底线的恶搞频频出现,其对正当批评的利用是一个重要原因。“戏仿”、“反讽”确实有一定的批评意义,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将此滥用,以至于对什么事情都要“恶搞”一番,用刻薄的话语由着性子“求爽”,用诡辩的方式宣泄,这就使批评超越了理性的边界。

应该说,包括“戏仿”、“反讽”在内的一些“恶搞”作品能够出现和存在,是技术进步的结果,同时也是社会环境日渐宽松和自由的结果。但少数参与者往往忽视了重要的一点,即自由往往意味着有一种更强更自觉的约束力,意味着更高层次的责任意识。如果这种自由沿着“雷锋的20条死因”、“诸葛亮吃伟哥”、“林黛玉着三点式”,甚至将《毛主席去安源》这幅著名油画的人物头像换成一个主持人的头像在网上叫卖等等,那么总有一天,会因其超越了社会容忍的底线而对这种自由进行必要的法律约束。

应该说,对英雄和英雄主义的颠覆和亵渎,已经完全不是娱乐层面的“搞笑”了,而是刻意用耸人听闻的所谓史实,把我们熟知的东西搞得面目全非,以此来冲击我们的道德传统,弄得我们一些读着英雄事迹长大的孩子们云里雾里,真假不辨,这无疑是对社会人文环境的极大危害,若任其泛滥,将会遗患无穷。如果有一天因这种无底线的亵渎、颠覆、恶搞酿成社会公害,成为又一种形式的堕落和信任缺失,进而窒息了公众娱乐自由的社会空间,到那时我们再来重谈“治理”,可能就要付出极其高昂的代价了。

著名作家郁达夫在纪念鲁迅的一篇文章里说过:“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却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作为一个以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为民族传统的国度,中国古今英雄辈出,我们需要的是以虔敬之心去爱戴、呵护他们。可眼下在“娱乐无底线”的口号下,英雄人物一个又一个被质疑,被泼上污水,甚至连文艺作品中的英雄潘冬子、郭建光、洪常青等也备受戏弄和损害之苦,就不能不让人质问:颠覆英雄的路还要走多远?对此,也不能不引起全社会的警觉,因为守卫我们的文化传统和道德底线,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