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做城市发展的守望者

2007-03-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苏雁 我有话说

在苏州市政府官员心中,苏州科技学院挺“神”的,它为苏州市争取到了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让苏州遂成为全国十一个“实施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重大科技专项”城市之一;在苏州老百姓的眼里,苏州科技学院毕业生都在大公司里“扎堆”。全国唯一上市的装饰公司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内,从设计总院院长、设计分

院院长到景观公司总监,10多名工程技术骨干均为科技学院毕业生。融合、创新、人尽其才,成为苏州科技学院服务长三角城市发展的三个关键词。

在“融合”中彰显“学科特色”

2001年,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和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合并组建成苏州科技学院。苏州科技学院院长何若全教授说:“把学校‘布’在长三角经济发展最迅猛的苏州,就是要求我们以鲜明的学科特色和优势,积极融入苏州、江苏乃至华东各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中。”

“我们在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上不贪大不求全,也不盲目攀高,以是否适用于地方经济建设为准绳。”从2001年以来,学院专业从原来的26个扩展到42个,环境科学、应用物理等新增的17个专业,大都是城市建设和地方产业的急需专业。IT产业重镇苏州及周边城市形成了环苏州光电产业带,学校审时度势,于2003年在新设置的应用物理学专业中开设光电功能材料和光电信息技术两个专业方向,送出的学生因此基础厚,口径宽,能灵活适应多种工作。

在城市与环境学系,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学科)教研室拥有教授和副教授6名,平均年龄37岁。(学科)教研室成员侯爱敏博士说:“在科技学院,没有门户之见,因此学科交叉融合得非常好。”在城市与环境学系,如今已形成了“在继承传统地理学对学生空间和区域分析能力培养的基础上,着重学生城乡规划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特色。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城市与环境学系联合规划设计的“张家港市生态城市规划”,被国家环保总局列为“国家小城镇生态城市规划示范(市)镇”。

在“创新”中留住“城市记忆”

苏州拙政园管理中心主任蒋方根告诉记者:“苏州水质因工业的快速发展,而遭到严重污染。温差大的时候,拙政园内水中藻类繁殖很快,池水会发红泛浑,让游客和专家都很痛心。”

转机出现在2003年。其时,苏州科技学院刚为苏州市政府争取到了国家863重大专项课题,即“苏州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项目。863项目负责人、学院副院长黄勇教授告诉记者:“苏州城市水环境最大的特点是城内河网密布,园林水体众多。有效改善水质严重污染的状况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突破口首先选在了拙政园。“采用我们创新集成的物化和生化组合技术,能使拙政园的水逐渐变清并重建良性的水生态系统。”

“难题终于被科技学院的专家们攻破了。”蒋方根说,“现在一年四季水都是清澈的。特别是涵青亭旁那长长的一带,绿汪汪的,泛着细细的涟漪。”

不单环保系对地方卓有贡献,城市规划也是苏州科技学院的强项。学院副院长杨新海教授指出:“如何在老城改造中珍藏‘城市记忆’,这是关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命题。”建筑系承担的“苏州古城控制性规划”获国家级优秀城市规划设计银奖;建筑系参与的“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保护规划”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荣誉提名奖”。

苏州古城街坊保护规划、张家港市循环经济建设总体规划、有机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处理、社区生活污水和中水回用应用示范……仅学院科研处掌握的具有相当科技含量的成果转化就有20多项。马三剑教授的城镇低耗污水处理技术,因运行成本低,处理效果好,管理操作简单,已被推广到全国10余个县乡村镇,为新农村建设助了一臂之力。

在“人尽其才”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时隔五年多,一场招标会还是为人们所津津乐道。2001年8月,“江苏省连云港生态城市规划招标会”现场,国内5家名牌大学和科研院所积极应标,苏州科技学院把最新的“3S”技术运用于生态城市规划,其总体设计方案以理念新颖、切实可行而力挫群雄,一举中标。

在当时,一所刚完成合并组建工作的高校,何以能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如此大的作用?苏州科技学院党委书记王安国告诉记者:“多年来,学院借助巧打‘苏州牌’、以‘凤’引‘凤’、人尽其才等引才、用才新思路,拥有了一批学术造诣高深的专家教授和科技人员,这为搞好学科建设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提供了人才保证。”

“我是1999年年底‘加盟’到苏州科技学院的。学校随即让我负责筹建城市与环境学系,当时学校经济并不宽裕,却给我提供了52平方米的实验室,还先后投入近百万元用于硬件设施建设。”袁中金教授回忆起初来学院的情景,“我们到苏州来,首先奔的是学院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以及人尽其才的高效管理模式。”

人才支撑起了学院的跨越式发展。学院国家级科研项目由“九五”的两项跃升至“十五”的14项。顾强教授的研究成果,“钢结构框架梁柱的各种类型连接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性能和破坏机理研究”等,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一位教授已自主研发出16项专利技术。王旭章、王仲君、姚海等教授的研究成果每每受决策层关注。去年5月,苏州市政府出台的《苏州市“十一五”服务业布局规划研究》,是学院数百名师生耗时一年多,把30多万字的规划素材浓缩为一万字的“规划研究”。苏州的服务业将按本规划作科学的调整和布局,一个全新的服务业态即将现身苏州。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