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构建当代意义上形而上学的理论尝试

2007-03-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国富 我有话说

人是一个特殊存在,人本质的生成是自然属性不断弱化和社会属性不断增强的过程。表现为人的社会属性不断改造人的自然属性,促使人逐步脱离自然界赋予的动物属性,提升和完善人的社会属性。因此说,人从来就无法避免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矛盾对立,同时具有从自然属性出发的生存需求和从社会属性出发的超越追求。形而

上学是人的本性,人的生活无法摆脱形而下与形而上的矛盾对立,正是这种矛盾促使人不断思考人生存的意义,反思人生活的终极追求。

正是从对人生存和发展的人文关怀出发,陆杰荣教授写了《形而上学与境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一书,辨析人们对形而上学理论的各种误解,论述形而上学对人生存方式的理性反思,以概念的方式表达对人生存意义的理性追问,阐释形而上学对人发展的终极关怀。该书主要论述四个问题:“探究形而上学的本真含义是什么”、“阐述形而上学的当代价值是什么”、“回应对形而上学的误解”,以及“指出形而上学的当代形态是什么”。

为了论述形而上学的问题,首先必须对形而上学的内涵进行阐释,探讨形而上学的特定含义。形而上学的第一层含义是作为哲学的一个特定形态存在,它的性质在于“着眼于存在中的存在者之共属一体,来思考存在者的整体――世界,人类和上帝。”形而上学的第二层含义特指同辩证法相对立的思维方式。该书对形而上学涵义的辨析有助于扭转人们观念中的偏见,为正确理解当代意义上的形而上学提供了有益的理论资料。

在古希腊时期,形而上学首先表现为客体形而上学。即形而上学把认识的对象指向外在的对象客体,试图从探讨世界本质的视角出发,寻找绝对意义上的终极存在。近代以来,形而上学开始反思理性能否认识终极存在,论述理性能够认识什么样的存在,就其理论实质来说并没有放弃对世界本质的终极追求,但这种探讨实现了形而上学提问方式的转换,从“终极存在是什么”转换为人们如何认识“终极存在”。该书把古代西方哲学中的形而上学概括为“对象”形而上学,把近代形而上学概括为“方法”形而上学,把形而上学从古代向近代的发展概括为“对象”形而上学向“方法”形而上学的转变。这种概括准确精炼地揭示了西方古代和近代形而上学的理论特质,梳理了西方形而上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为建构当代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作出了必要的理论铺垫。

当代意义上的形而上学的建构不仅体现形而上学发展的内在逻辑,而且还必须承担反思当代人生存和发展所面对的重大问题的使命。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丰富多彩遮蔽了形而上学对人精神状况的理性关注,物质生活的极度扩张直接导致精神生活的严重萎缩,形而下的物质生活日渐演变成当代人生活的全部,这种状况凸现了建构当代意义上形而上学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人之为人,总要思考生活的意义,开启自己的精神境界,尤其是在物质生活不再作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时候,人必然会提出生活意义的追问。当代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就其特质而言,应当是思考人生问题的维度,提供理解人本性的独特“视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实现对人精神状况的人文关怀。

《形而上学与境界》系统阐释了哲学对当代社会人精神状况的理性关注,从哲学视角出发阐述“境界”形而上学对当代人精神贫乏状况的批判反思。相信该书的出版能够引发学界对当代人精神状况的深刻反思,唤起人们对生存意义的理性思考,再现哲学对人生存状况的人文关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