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书生院长”孙喜琢

2007-03-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宋言荣 通讯员桑文武 王晓明 我有话说
    孙喜琢 一位年轻的医学博士,大连市属最大综合医院――大连市中心医院众口交赞的“掌门人”。作为医生,他心中的信条是“把最好的医术献给病人”;作为院长,他要求自己以病人为中心,关爱医护人员,“做和谐医患关系的架桥人”。从孤苦少年成长为济世良医,他在心血管内科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也用规
范的管理为医院赢得了良好口碑,把真诚关爱传递给了病人。

2007年2月17日,除夕之夜。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我们在大连市中心医院孙喜琢院长办公室完成了对他的最后采访。此时,时针刚好指向22点。孙院长微笑着伸出手来与我们一一祝福话别,然后,习惯地穿上洁白的工作服,沿着医院深长的巷道,向病区走去。

孙喜琢,年仅44岁的医学博士,大连市属最大的一所综合医院的“掌门人”。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良好的口碑,使他成为中国北方名城大连医界的一张名片。去年年底,他荣膺卫生部“全国优秀院长”称号。

“我愿以此纯洁与神圣之精神,终身执行我职务。”――希波克拉底誓言

人生开始的路,孙喜琢走得很艰难。他出生在黑龙江山区,8岁丧父,10岁丧母,很小就靠自己的双手支撑生活。从苦难中走出的孩子,心中装的不是抱怨、自卑而是更多的爱,更多的感激和责任。多年之后,已是著名心血管内科专家、一院之长的他,看到贫困的患者,依然能想到自己曾经苦难的生活,眼里依然会泛起柔情。童年的经历给了他山一样开阔的视野和善良博爱的品质,也练就了他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性格。

1993年,被称为日本北海道介入诊疗第一人的日本北光循环器病院院长阿部秀树来到大连。在他认识并喜欢上大连时,他决定在大连收个徒弟。他提了三个条件:一要年轻,年轻才好发展事业;二要日语好,听得懂话好交流;三要保证两三年内不回国探亲。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是迄今为止国际上最前沿的冠心病治疗手段,当时国内刚刚起步,大连市还是空白。经过严格筛选,时任大连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的孙喜琢被选中。1994年5月,孙喜琢来到日本北光循环器病院,主攻“PTCA”(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技术。

谈起在日本的学习生活,孙喜琢说:“PTCA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它的神奇深深触动了我,日本人能做到的,我同样可以做到。”孙喜琢的敬业和拼命精神让日本同行也觉得难以想象。一般的研修生是上不了“台面”的,但勤勉好学、悟性极高的孙喜琢却让阿部秀树极为放心。认真严谨的阿部秀树特别为他的得意门生开起了“小灶”,精心准备了一本“研究日志”,孙喜琢把每天学习的体会、难点都记录下来,无论多忙,阿部秀树都会抽出时间批阅、指导,整整一年,365个记录清清楚楚。孙喜琢说,导师的偏爱让他的技术突飞猛进。原本需要两三年才能学成的技术,他只用了一年就熟练掌握。在日本的一年里,他独自一人做的各类介入手术就有1800余例,相当于在国内10年的工作量,这是迄今为止国内没有一个专业医生能够超越的“中国纪录”。他先后4次在日本全国性的心血管学术会上宣读论文,得到北海道心血管权威们的一致赞赏:“中国大连孙医生的精彩论文,为我们的会议和心脏介入治疗增添了国际化色彩。”他是获得日本循环器学会颁发《认定证书》的第一个中国人,那一年他32岁。

研修结束后,孙喜琢有机会留在日本,但他选择了回国。“我要把我学到的东西带回国内。”研修期满,他便收拾行装,迫不及待地踏上归国之路。

1995年5月7日晚,大连市五建退休职工郑君明因剧烈胸痛被送到大连市中心医院急诊室,确诊为急性广泛前壁及高侧壁心肌梗塞,经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前降支近端完全阻塞。急诊行PTCA术后10分钟,患者血流通畅,安然入睡。20分钟后,心电图ST段恢复正常。至此,大连市首例急诊PTCA手术宣告成功。当地媒体纷纷报道:“这标志着我市已完全具备了应用国际尖端技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能力。”

这项手术是孙喜琢回国不足两周后完成的。月余,大连市首例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首例复杂病变冠状动脉扩张术又经他手相继诞生。之后,他又在市内首次将微导管超选择肾上腺动脉造影、灌注化疗术、肥厚性心肌病的化学消融术运用到临床。而他又不是个单纯的手术匠,他主张与急救中心合作,在全市率先开展急性心肌梗塞的院前抢救,使大连市急救水平又上新台阶。他在大连市首创“高血压门诊”,让患者得到系统治疗;他开办“健康学校”,让更多的患者了解疾病防治知识;他开展基因和生物治疗技术研究,填补了国内此项研究的空白。

2000年5月,意大利驻华文化参赞马里奥・萨巴蒂尼先生在大连参加高校活动期间于凌晨4时突发心梗,孙喜琢和他的同事们凭借高超的技术为其成功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及PTCA术,连续5天5夜守护在病人身旁,直至病人转危为安。孙喜琢一时间成了大连的新闻人物。

但孙喜琢还是平凡的孙喜琢。他始终牢记着导师阿部秀树的谆谆教诲:做好医生,把最好的医术献给病人。

每次出差,下了飞机、火车,无论多晚,他都直奔病房,看到病人安然无恙,才会放心离开。一位老妇人要做心脏手术,很紧张。孙喜琢上前,像儿子抚摩妈妈的额头一样安抚着她,幽默地说,别怕,我的技术蛮不错。老妇人对女儿说,听孙医生说话心里特踏实,他的话是最好的治病药方。

孙喜琢提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病人的需要”。无论做专家还是做院长,在他心里,病人始终排在首位。他常对医生们说,病人的生命很脆弱,有时错过几分几秒,就可能错过病人的一生。因此他有过等不及电梯而一口气冲刺到七楼抢救病人的经历。

做介入治疗,尽管穿上了四五十斤重的铅衣,但头部和四肢还是要在1250毫安的强大X光射线下暴露无遗,放射线对人体有害人所共知,人们常常管介入治疗医生叫拼命三郎。十几年来,孙喜琢已在血管造影机旁直面射线做了数千例手术。他常说的一句话是:“我的导师说,救活一条人命等于多活一年,我救了几百条人命,我其实已经活了几百岁了。”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孙思邈《大医精诚》

2002年12月,39岁的孙喜琢被推到大连市属最大的综合性医院院长的位置上。孙喜琢认为,无论当医生还是做院长,只是岗位不同,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社会责任。他要求自己做和谐医患关系的架桥人。

镜头之一:“轮椅的故事”

一天,孙喜琢在门诊发现一人背着一患者走来走去,便问:“医院不是为行动不便的患者准备了轮椅吗?”护士长答:“他们没带够押金。”“为什么用押金难为患者?押金可以取消嘛。”“取消押金轮椅丢了怎么办?”“要相信绝大多数患者。”从此,大连市中心医院门诊门口,增加了一名笑容可掬的护士,每当有行动不便的患者,她就会主动推着轮椅来到患者身边,为患者及时提供“轮椅服务”。小小的轮椅,方便患者的同时也拉近了医患之间的距离。从孙喜琢提议取消轮椅押金那天起,两年过去了,10台轮椅1台也没丢。

镜头之二:“一张面巾纸的故事”

患者投诉:胃镜检查让患者自备面巾纸,服务不到位。这引起了孙喜琢的重视。他立即部署调查,发现医院原先准备了消过毒的面巾纸,但由于外观不美,患者不愿使用,就取消了,改让病人自己买纸巾。围绕一张面巾纸,孙喜琢在全院发起了“医院管理年,我为病人做什么”的大讨论,院报以《小题需要大作》为题发表述评。胃镜室所在的党总支以“一张面巾纸引发的思考”为题向全院发出倡议:积极自查、自省并及时整改工作中不规范、不细致、不人文的地方。孙喜琢以此教育职工,只有关注身边小事,才能做好关系到医患和谐的大事。

孙喜琢领导医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投入几十万元对门诊厕所进行了星级改造;专门成立了六人“物价收费审核小组”,对预约出院患者病志的收费情况全面审核,发现错收多收,在患者出院前全部纠正,较好地控制了医疗价格。去年,他还在大连市率先为特困患者实行公益手术,赢得社会广泛赞誉。为了更好地承担起医疗服务的社会责任,孙喜琢推出了一系列便民服务并身体力行:开通了大型企业、海上、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组织医务人员利用各种场合开展义务健康咨询;选派专家进学校、进社区、下农村、上海岛,为百姓送医上门,对基层医院进行无偿技术指导。

孙喜琢说,要求医护人员心中有患者,当院长的首先要心中有医护人员。他用和谐兴医理念,用“加分”的方法调整内部环境,创造医院的“人和”氛围,打造一支志同道合的团队。

2004年7月,大连市中心医院创办了全国首个“医师节”,得到了卫生部、全国医师协会的重视和认可。这是孙喜琢的得意之作。他从自身经历中深深体会到,“医生是一种高风险的职业。尤其当今市场经济给医师的执业环境带来很大变化,医生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医生职业压力过大,甚至会失去工作的安全感,后果将是灾难性的。作为院长,有责任为临床一线的广大医生们搭建一个自我和谐的平台。”历时一个月的“医师节”期间,医院举办了医师座谈会、医疗纠纷与医患关系讲座、临床医生心理辅导、医生联谊会、医学新技术新进展演讲比赛、心肺脑复苏比赛、评选十大优秀医生等30多项活动。医院领导鼓励全体医师放下包袱,建立信心,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环境、面对患者,尽心竭力地为患者服务。全院医务人员愉快地享受了一个“专属自己的节日”。

在首个“医师节”的讲话中,孙喜琢激励医生们“承担起医师的崇高职责;热爱职业成长的沃土――医院;尽己所能去关爱理解病人,建立诚信;用我们的一切力量去救治每一个病人,医生的一言一行乃至想法都要对得起病人”。“医师节”是火把,点燃了每位医生的职业热情。许多医生减了压,充了电,放下了包袱,建立了信心。2006年8月举办的以“责任・关爱・自律”为主题的第二届“医师节”,更丰富了“医师节”的内涵,让医师们找准了职业定位和努力方向。当院领导与医师们一起围着篝火跳起欢快的兔子舞、唱着“同一首歌”时,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的心已紧紧贴在一起。

一位值夜班的外科护士,一个晚上参与救治了六个病人,最后晕倒在岗位上,醒来后又去照顾病人。孙喜琢第二天听说后,买了两盒海珍品去看望她。护士很感动,又把这两盒海珍品转送给家境困难的患者。她说,关爱需要传递。

    “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于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李时珍

孙喜琢刚当院长时,很多人为他捏把汗:书生气这么浓的他,能把医院管好吗?

上任之后,孙喜琢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对传统采购模式“开刀手术”,实施“阳光采购工程”。当全国绝大多数医疗机构还在进行药品招标采购试点时,大连市中心医院已率先开始了器械招标采购。第一次招标采购的项目是急诊所需的心电图机、输液泵等物品,招标前后的价格差异令在场的所有人瞠目。孙喜琢说起当年出台招标政策的初衷:“我们就是要把‘不能见人’的部分敞给人看,把防腐的关口前移;解决价格虚高问题,通过降低采购中间差价给患者带来实惠。”招标采购在纪委、职工代表、专家组、院领导监督下进行,公开采购目录、投标报价、评标标准和方法、评标定标结果,取消了事后讨论、领导审批的环节,做到“同等产品比价格,同等价格比质量,同等质量比服务”。参与招标的职工代表有义务3个月后对招标实施后续监督,检查中标品种的使用情况。“阳光采购工程”实施近四年,从最初的“投石问路”一步步走上了正轨。至今,该院进行了上百次招标采购,涉及大到2000多万元一台的核磁共振机、小到5厘一个的医用棉签等数百个品种。“阳光采购”挤压了医疗器械、卫生材料流通环节不合理的差价收入,减少了高折扣、大回扣,使部分常用卫生耗材的价格明显降低。仅介入材料的使用,一年就可为患者节省资金110多万元,人均节约费用3000余元。

孙喜琢常说,当医生有很多诱惑,这是不能否认的事实。以病人为中心,就要对得起病人。而“对得起病人”的关键是给病人提供最安全最合理的医疗。因此,他的第二个决策就是――抓“合理用药”,解决患者看病贵问题。

孙喜琢认为,药物治疗是把双刃剑,既能治病也能致病。能否给病人提供最合理的医疗,关键在用药。他亲自参加院内的药品管理专家组、评议组,定期抽查出院病志,定期对门诊处方和住院手术病志抗菌药物的应用进行统计分析;指导出台了《合理用药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规定》等一整套规章制度和技术指南,使合理用药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对查出“大处方”、“不合理用药”的十多名相关医务人员,根据不同情节给予了经济处罚和暂停处方权1-3个月、参加医院医疗质量提高班学习等处分,学习期间发放80%的岗位工资,停发效益工资。同时,还建立了抗生素超常规预警机制及药品用量动态监测机制,每月对用药量排在前十位的异常药品的生产厂家、供应商进行黄牌警告、降价处理;常年设立用药咨询台,指导患者科学用药。通过科学管理,药品使用逐渐走向规范。“现在我们能100%做到手术预防感染用药科学合理。”孙喜琢说。卫生部药学专家吴永沛利用星期天暗访了大连市中心医院,结论果然是:用药合理。

规范的管理为医院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实现了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良性互动。

四年弹指一挥间,当初这个儒雅谦逊、平易近人的“学者型”院长以他超前的思维、务实的作风、不俗的业绩给了人们一个完美的答案。

从专家到院长,需要的是积累,是水滴石穿的艰苦砺炼。短短四年间,孙喜琢已利用休息日进修了三个MBA班的全部课程,并潜心于第二个博士后课题“劳动经济学”。业余时间,他常带着研究生走街串户,进行《大连市社区卫生付费模式的研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百姓看得起病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用自己所学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当了院长后,他又一发不可收地爱上了哲学,每有闲?,会兴趣盎然地与尼采、叔本华、罗素们对话,在哲学的扑朔迷离中细品没有答案的痛苦和快乐。

“医院的家不好当。现在我们不是最好的,但我们永远会朝着最好的目标努力。”孙喜琢坦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